两岸非遗传承人首次携手 上演一场南音“沉浸式”教学

海西晨报

近日,在厦门市翔安区第六实验小学,上演了一场南音“沉浸式”教学,南音项目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台胞林素梅与思明区非遗传承人欧丽华携手为20余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这是两岸非遗传承人首次携手,一起充实课后延时服务。

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对于南音课堂的课后延时服务,学生们十分开心。六年级的王佩茹学习南音已有三年,“之前我用周末的时间学习南音,有时候学完还有一些内容容易忘记。现在每周在学校都能学习,印象更深,也能唱得更好了。”王佩茹说,南音一开始学起来确实有些难,但是真正接触后就会发现其中有“宝藏”。

翔安团区委常委、教育团工委书记荆玉静表示,推动两岸非遗传承人携手走入课后延时服务,是翔安团区委、翔安区教育局结合“双减”政策的有效举措,不仅可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孩子们在课后也能得到更优质的服务,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优秀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非遗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两岸携手传承南音

学校乐于引进南音项目,两岸南音传承人也为找到南音传承新阵地而感到高兴。祖籍福建永春的林素梅表示,很荣幸能回到福建交流南音文化。“我的很多祖辈从闽南前往马来西亚。他们在业余时间会用乡音——南音来缓解思乡之情。从儿时起,南音的旋律就萦绕在我的耳边,所以我从小就学南音,到现在已经四十几年了。”林素梅说。

看着课堂上的小脑袋,一个个充满好奇的眼神,林素梅满心欣喜。两岸的南音传承人发挥各自专长为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来自厦门的欧丽华擅长教授传统曲目,而林素梅则带来台湾创作的《静夜思》等诗词谱写的南音曲目。

林素梅和欧丽华将尝试把南音教学与学校的常态化教学相结合,会从课本中选取《静夜思》《渔歌子》等诗词,配上南音传统曲牌进行南音教学。“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发孩子们对南音的好奇,促进他们了解南音,甚至喜欢上南音。”林素梅说,除了她们两位,厦门市南乐团的非遗传承人也将纷纷亮相校园,共同打造集鉴赏、培育、表演于一体的“南音课后大舞台”。

“泥土计划”挖掘好苗子

在翔安,南音不仅局限于学校,也走进了社区。据悉,此前在翔安团区委的牵头下,欧厝社区就与南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启动南音“泥土计划”,来自两岸的非遗传承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唱南音的好苗子。

“我们将持续开展走访调研,寻找更多非遗与青少年的契合点,我们希望搭建平台,让青少年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荆玉静说。(晨报记者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