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晶和他的画作《搏鱼》
泉州网10月13日讯(记者 林志安 文/图(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黝黑的皮肤、强健的身材、个性的八字胡,66岁的画家杨耀晶说,接触并喜欢上海钓这件事是在十几年前,那些在海岛礁石上休闲消遣的生活内容,正在为他的身体和创作提供着意想不到的养分。
到海岛上矶钓
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肤色是杨耀晶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得了外号“黑皮”,他自己还挺满意。“这都是去海钓和参加户外活动晒的。”杨耀晶住在泉州大桥旁,从小在晋江中练就一身好水性,“往下能游到晋江池店镇的溜石村,往上游到笋江桥。”
杨耀晶曾在小学教了20多年书,教语文和美术,1992年辞职下海办起了模具厂,到了50多岁就把厂子一收,创建了美术雕塑工作室,收了些徒弟,开始有了一些闲暇时间,接触起海钓这项休闲活动。
“看到人家在钓鱼,感觉挺有意思的,试着跟朋友去钓了几次,就喜欢上了。”杨耀晶说,起初的几年是淡水钓,曾在水库钓到30多斤的大乌青,“渐渐地,结识的钓友多了,身边出现一些喜欢海钓的朋友,就跟着他们去玩,一玩就迷上了。”
“我们玩的这种叫矶钓,一开始是在沿海礁石上钓,后来发展到坐船出海,到一些无人的海岛上去钓。”杨耀晶说,接触海钓十几年来,他欣赏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风景:“身临其境的惊涛拍岸、融为一体的碧海蓝天、清澈纯粹的满天繁星……有时晚上都舍不得睡在帐篷里,于是躺在礁石上仰望星空,美极了。”
在海岛礁石上钓鱼
海钓刺激也有危险
考验个人体质和团队合作
“现在我们海钓的地点相对比较固定了,从莆田市秀屿区的南日岛坐船出海,要1个小时左右,那边的海岛比较熟悉,海水很好,黑鲷、黄翅、鲈鱼、石斑,鱼类丰富。”杨耀晶说,近年来,海钓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个群体就有几十个人,他是其中年纪最大的。“经常是五六个人成行,多的时候一次十来个人一起。”
“海钓对个人体质有一定要求。”杨耀晶说,每次他和钓友们都得精心准备、全副武装,“背包几十斤,有帐篷、防潮垫、睡袋,还有那些钓具、饵料和生活用品。”他介绍,出海一次要在海岛上好几天,有时船上带十几泡沫箱的冰,用来冻鱼,“最开始出海带的是干粮,在岛上吃到要吐,现在好点了,带着厨具,有吃有喝。”
“讲起来很刺激好玩,但是也有一定危险。”杨耀晶说,船停靠后登礁就有危险,要背着重重的包从船上跳到礁石上,没有一定的身手是不行的。相比淡水钓,海里的鱼生猛许多,力气大,在咬钩后需要反复遛鱼,直到把它的体力耗尽,如果不够强壮,人有可能被鱼拉走。在海岛礁石上钓鱼,碰到大风浪是常事,有时候一个浪打过来,直接把人带到海里。
除了个人体质和应变能力,海钓还很考验团队合作,“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是每人配一个对讲机。”杨耀晶说,到了海岛,找到有淡水的地方,弄好营地(生活区),大家就分散开各自找钓位,发现好的位置后会互相打招呼,遇到危险才能及时向钓友呼救,“有时候船会搁浅、出故障,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及时处理。”
五六人成行,相约去海钓。
本为生活调剂
意外打开创作的另一扇门
在杨耀晶的家里,记者看到两幅以“海钓”为题材的画作:一幅为《搏鱼》,海浪汹涌,一名男子站在礁石上,手握钓竿,正在和咬钩的鱼周旋;一幅为《矶钓海上丝绸路》,几人在海岛礁石上钓鱼,动作各异,该作品获得了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杨耀晶说,60岁之后,他每天忙于教学与创作,隔一段时间去海岛放空一下,钓钓鱼、喝喝酒、看看风景,是对生活的调剂,“这些所见所闻,给了我不少创作灵感,像是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的作品题材更加丰富。”
海钓除了给杨耀晶的创作提供了养分,还不知不觉锻炼了他的体格。“前段时间骑电动车出门,被小车撞了,整个人摔了出去,安全帽都摔坏了,我只是肌肉拉伤,不到一个星期就好了;家里装修时我从2楼摔了下来,也没什么大碍。”杨耀晶说,他的身体在海钓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咬钩的鱼太大或太猛,体力快耗尽了也拉不回来,只好拿剪刀把线剪了,这是“有舍有得”;有时候张罗半天一条鱼都没钓到,有时候一钓就上百斤,钓箱都装不下,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杨耀晶说,“在海钓中能悟出不少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