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悉心照料植物人儿子 夫妻用坚守诠释可贵亲情

闽南日报

东山县西埔镇宅山村,朱县担13年来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悉心照料植物人儿子朱华雄,为爱坚守、无怨无悔,感动着十里八乡的群众。去年,朱县担被评为东山县第五届道德模范(孝老爱亲),今年10月入选省委文明办“福建好人榜”候选人名单。10月11日,笔者慕名赶到宅山村拜访现年79岁的朱县担。

朱县担的家是一间用砖块砌墙、铁架和水泥瓦简易搭成的一层房屋。走进里屋,只见他正为躺在床上的儿子喂午饭。现年75岁的妻子朱珠英含泪说,儿子朱华雄从漳州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在本县一个乡镇当通讯员,不久结婚。“那时,家庭经济虽然困难,但全家平安,我感到很满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据朱县担回忆,2008年11月6日,在漳州打工的朱华雄准备回家,看望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不幸在漳州港出车祸,头部脑壳严重破裂昏迷,被紧急送到漳州解放军第175医院(注:现为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抢救治疗。“当时医生告诉我,儿子长期昏迷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即使苏醒的话也是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我听后顿觉天旋地转,两脚都软了。缓过神来时,想到家里的儿媳妇和刚出生一个月的孙儿,坚定了信念: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让儿子活下去!”

从此,夫妻迈上艰辛漫长的爱心护子之路。“儿子,你快醒醒,爸妈在你身边呢!”“华雄,你妻儿等你回家团圆呀……”每天,朱县担夫妻轻轻地呼唤着昏迷的儿子。经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昏迷70天的朱华雄终于苏醒了。然而儿子苏醒半年后,开始需要靠插管鼻饲,每天要用搅拌机搅成糊状灌食。在漳州住院两年多,夫妻轮流守护在床边,医院距离出租房约200多米,每天往返医院要跑六七趟。之后夫妻还送儿子先后到漳州市残疾中心和厦门第一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半年。可三年过去,儿子病情仍然没有明显的好转,朱县担不仅花光家中几十年的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16万元,最终只能选择送儿子回家治疗。

朱华雄成了植物人,整天躺在床上,只有右手和眼睛会动一动,吃喝拉撒全靠人侍候。为了方便照顾儿子,朱县担夫妻和儿子两床合并在一起,三人同床睡觉。

从此,夫妻日夜就像时钟上了发条一样,一刻也不能闲下来。每天定时三次为儿子喂药。因为儿子吞咽功能丧失,起初每天都用导管吃力地往儿子胃管里推米粥,后来可以慢慢地喂饭。喂一顿饭,往往要一个多小时。就这样,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照料儿子的生活。此外,朱县担每隔两三天就给儿子洗一次头发,刮一次胡须,每半个月理一次头发。

抱着“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努力”的决心,朱县担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基本掌握了重残人护理医学常识,每天坚持为儿子按摩肢足运动几次,还将他背靠在墙捆紧,锻炼站立半个钟头。对食物的调配、插管的技巧把握度,连主治医生都竖起大拇指。“每天要给他活活血,他大多时间都躺着,要是不给他擦擦热水、按摩腿脚,肌肉萎缩得快。”朱县担说,他每天用温热水为儿子擦洗身子,至少翻身七八次,所以儿子13年没有生过褥疮。

因儿子失去吞咽功能,朱县担最怕儿子患感冒咳嗽、发烧和喉咙有浓痰,每次要立即采用手指勾痰、吸痰器吸痰等方法,及时将浓痰清除。

村里有的人见朱县担夫妻苍老憔悴了好多,日子过得太苦太累,多次劝他们夫妻俩,这么多年了你们已尽了做父母的义务责任,反正他身体也不可能好起来,还是放弃吧!可朱县担总说,“父母与儿女情深,怎能讲放弃?人在,家就在,只要有一点希望,就要努力!”夫妻用不离不弃的坚守,诠释着亲情的可贵。

问起生活经济来源,朱县担说,每月儿子仅吃药和买营养品、卫生纸、尿不湿等生活护理用品就要花费近2000元。多亏政府、社会关心,现儿子每月有500多元的低保费,他和妻子参加新农合,每月共有600多元的收入。朱县担说,感谢本村乡亲、社会好心人、县义工协会志愿者多次对他儿子的关心帮助。(⊙谢汉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