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假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学部部长马肖容几乎没有休息,既是医生也是老师的她,和过去的27年一样,坚守在一线。
1993年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马肖容选择留在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除了这里是自己的母校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西北医学教育的起源在这里。“我的专业是研究血液恶性肿瘤,相关疾病发病高、危害大、死亡率高。刚工作那会,受医疗手段限制,对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存在一些局限。在治疗方案上,存在对治病认知的不深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需要一边治一边摸索。现在随着各种医学研究、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疾病诊断更加科学和规范。”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价格高昂的进口“救命药”买不起、买不到,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以前,血液恶性肿瘤还没有攻克,加上生活条件有限,很多人患病后,往往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治疗,或者因此背负巨额债务,使家庭支离破碎。”马肖容曾遇到过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男性患者,其姐姐为了筹集医疗费,选择了辍学结婚,补贴家用。
“相比十年前,我国的慢粒白血病的救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10年生存率已达90%。”除了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研发了靶向药物、特效药,加上国家医保政策的落地和保障措施的改善,包括农村患者在内的绝大多数患者,现在都可以支付得起肿瘤疾病的特效治疗费用,享受到规范治疗。慢性肿瘤,逐渐变成了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病。
在那个“小病靠扛、大病靠天”的岁月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马肖容回忆说:“最开始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一个科室只有十几张床位,没有那么多教学模具,很难找到合适的病人资源供教学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办法和临床实践结合,医学教育人才质量受到影响。”
对于现在的临床医学专业同学们来说,教学中除了传统的面授还有在线教学、模拟教学和虚拟教学。毕业后,根据国家教育体制要求,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严格临床技能培训后,同学们具备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完备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的医学素养,从而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需求。
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患者获益越来越多。马肖容感慨:“现在有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立起了分级诊疗制度,像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能享受到和三甲医院一样的规范治疗。如果遇到疑难杂症需要紧急手术,按照国家正常转诊制度,到上级单位进行治疗。这样就盘活了现有资源,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也提高了医疗行业整体效率。”
“从上学到工作,我个人的成长和时代、国家发展密不可分。”马肖容说,医疗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医生跟病患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医保制度的改革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国家对医疗团队,特别是基层医护人员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慢慢形成。(本报记者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