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陈新斌的援疆工作就要结束了,心里有点舍不得。“这是我的故乡,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她说。1956年,父亲从广东梅州老家搭上援疆的列车,将余生奉献给大西北。从小,她就在乌鲁木齐长大,并在那里上学乃至毕业后工作。直到1995年,她从新疆远嫁泉州德化,在这里安了家,成了一名新泉州人。
“新疆越发展就越稳定,老百姓富起来,生活有了保障就会更加热爱新疆,各民族就会更加团结在一起。”父亲生前曾这样对她说。今年3月,当得知单位有支援新疆昌吉的名额时,明年即将退休的她果断报名并最终入选。这是父亲的遗愿。时隔65年,她再续父辈的援疆情缘,为新疆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女儿 临退休报名援疆 追随父亲的脚步
记者联系上陈新斌时,她正陪着8月底刚到新疆昌吉的新一批福建援疆队员,到附近的商场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今年4月19日,她与其他泉州援疆人员一起前往昌吉。两天的全员培训后,她被分配到昌吉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在此之前,她是德化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管理站一名科员,明年7月即将退休。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在退休的前一年,毅然报名参加福建援疆队伍,远赴四千多公里远的大西北?
故事要从1956年说起。当时,陈新斌的父亲陈松兴21岁,刚从广东梅州一所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正待寻找工作时,听闻国家号召广大青年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国家有令,有志男儿当然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当时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陈松兴火速报名并通过审核。
当陈松兴高兴地将这一消息告知家人时,却招来一片反对声。一辈子务农没出过远门的陈母听闻儿子要远赴几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心里更是万般不舍。不过,家人的反对未能阻止他援疆的脚步。一腔热血报国情的他,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决心前往。
当年8月,陈松兴与同伴一起,火车、汽车、马车或驴车交替换乘,一路舟车劳顿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并在那里专门攻读了汽车制造工程的专业课程,学成后被分配到新疆第二汽车运输公司,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
父亲 纵然万种思乡情 援疆劳苦志不移
上世纪60年代,陈松兴在家人介绍下,认识了家住隔壁村的张梅娇,并很快喜结连理。婚后,夫妻俩一起前往新疆,先后养育了三女一子,陈新斌排行老三。“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在新疆长大,虽然祖籍在广东梅州,但用父亲的话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陈新斌说。
从小,她就生活在挂车厂旁边,看着父亲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制造车辆设计各种图纸,不断优化和提升车辆性能。母亲则在几个孩子去上学后,开始在周围工地打工,追随父亲支援新疆建设,成了父亲的贤内助。工作日复一日,十分平凡,但看着当地的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稳步提升,父母的心里也颇有成就感。
游子离家思乡情。由于当时交通受限,经济条件较差,陈松兴一家很少回故乡。为了回趟几千里之外的故乡,他们要省吃俭用攒上好几年,才能踏上返乡路探望亲人。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父母通过写信的方式,向家人诉说思念之情。
“梅州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陈公归不归。”“梅州曾为客,相逢每醉归。浮云一别后,流水五十年。欢笑情依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贫穷无奈何。”2016年,陈松兴与世长辞,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写在稿纸上的这些诗句,表达异乡游子难以排遣的绵绵思乡情。
心愿 能有机会援疆 为家乡做贡献
为新疆建设奉献了一辈子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退休后的陈松兴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上世纪90年代,陈新斌的两个姐姐先后嫁到德化。她也在两个姐姐的介绍下,认识了老家永春的辜春生,两人婚后居住在德化县城。“原来想着,后面父母和弟弟也一起到南方来定居,但是因为弟媳一家都在新疆,最后没能实现一家人在南方团聚的愿望。”陈新斌对此不无遗憾。
到德化后,她早年先是在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当老师,后来几次机构改革后,成为现在德化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农业机械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下乡向农户推广农业机械,并为他们申请办理农机补贴等。由于距离新疆太远,加上小家庭需要照顾,她通常每隔四年左右回一趟新疆探亲,看望那里的父母和弟弟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