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闽南日报

打篮球一直是青少年热衷的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友谊。近日,记者在漳州西溪亲水公园篮球场,看到许多青少年正在进行篮球运动,运动氛围浓厚。

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游防沉迷规定,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事实上,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行业严格防沉迷管理的制度和执行的同时,如何做到真防、有效,也考验着家长们的决心和努力。

家长

孩子沉迷游戏令人困扰

“再一会儿!最后这局玩完,我就去写作业。”暑假里,陈秀(化名)几乎每天都要和儿子上演“抢手机大战”,而像这样央求的话语,儿子每天都要说上好几遍。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对于孩子打游戏,一开始陈秀是坚决不同意的,但后来发现儿子身边的同学也都在玩。于是,她也渐渐妥协了。“儿子和同学们聚会时,总是一人一部手机玩得起劲,也很难避免让他不接触到这些游戏。”陈秀说。

事实上,自从儿子迷上网络游戏后,陈秀想过许多办法,比如规定游戏时间等,但这在暑假期间丝毫不奏效。“他一玩游戏就跟着了魔一样,每天抱着手机不放,学习成绩更是明显下滑。”谈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陈秀十分担忧。

孩子

“只是想要和同学有共同话题”

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62.5%的未成年人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的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2020年,我国超一半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引发性格异化的现象呈增长趋势。然而,为何网络游戏有如此大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如此迷恋网络游戏?

陈杨(化名)是一名市区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他接触网游的契机就是“紧跟潮流”。他告诉记者,在学校里如果不接触当下大火的游戏,就很容易跟同学们没有共同话题,而被定性成“不入流”的人。

“游戏玩得好,朋友也会多,我也想要很多朋友,平时能跟大家多玩到一块儿。”陈杨说道。为了寻找共同话题,成为同学中的“焦点”,他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直到现在。

陈杨的情况并非个例。同年段的婷婷(化名)由于性格十分内向,在学校里朋友并不多。与喜欢冒险类、射击类游戏的同学不同,婷婷对养成类游戏兴趣较高。婷婷在六年级的暑假接触了某养成类网游后,本就不善于和同学打交道的她,更是将假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玩游戏。从此,为了“纾解压力”和“交朋友”,她在网上与游戏里的好友畅谈人生,弥补现实中的孤独感和自卑等。在她看来网游是她的“思想载体”。

防沉迷

家长不能简单“甩锅”网络游戏

日前,微博网友上传的一张截图引发热议,截图内容为“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3点排位用赵云拿5杀”,许多网友质疑该账号玩家可能为未成年人,利用家长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绕开防沉迷系统。腾讯回应,通过近3天的筛查对比,最终成功锁定到1个游戏账号。从2021年3月至今,该账号屡因被判定为疑似未成年人操作,前后共计17次触发并全数通过了腾讯健康系统的人脸识别验证。“家长代孩子过人脸”的现象表明,在“沉迷网络游戏”方面,家长可能也是“帮凶”之一。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仅依赖于生硬的游戏防沉迷系统是行不通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孩子身上。比起对游戏“严防死守”,更重要的是“标本兼治”,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与管理,学会和游戏“和谐共处”。此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更多的还需要父母及其家庭的参与,家长不能简单“甩锅”游戏。因此,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一方面,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沟通与高质量陪伴,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另一方面,要用心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

(☉本报记者 王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