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启芳苑芗剧团戏剧大幕 吸引不少年轻戏迷关注

闽南日报

“秋老虎”还在发威。即便日头西沉,裹挟在空气里的暑热还是赖着不撤退。此时,位于漳州芗城区甘棠村的戏台,漳州芳苑芗剧团的戏剧大幕早已开启。

台上,一张桌,两张椅,配合着背景的LED显示屏,预告着即将在“皇宫”里发生“惊天动地”的故事;台侧,乐队已准备就绪,乐谱里标注着帝王将相和文臣武将的腔调,调试乐器的当口儿,乐手已满头大汗;后台,演员们仔细装扮,描眉入鬓、搽脂抹粉后,变身戏中角色,静待粉墨登场;台下,除了赶来看戏的观众,还有对准舞台的三台摄影机。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民间芗剧团,一直名声在外,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追戏,已经成了许多戏迷的新选择。

咚锵、咚锵……锣鼓声响,好戏开场。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颦一笑一回眸,台前上演各种悲欢离合,幕后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忙碌碌。82岁的张丽君,稳坐后台,细品杯中茶,笑看眼前人来人往。背后墙上的奖状,记录着往日的荣光。1981年,正式创办漳州芳苑芗剧团时,她或许没想过未来有一天会有这样“闲适”的场景。一路跌跌撞撞,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她只知道一件事,“宁愿亏本,也不降低演出品质”。

在台上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张丽君,最明白戏比天大的道理。打小学戏,什么苦都吃过。光跑龙套就跑了六年。早年间,一台戏里是没有剧本的,演员们需要根据大概剧情,自己发挥,撑满全场六个小时的戏。“我们都是较着劲地去唱,谁也不肯落后。”回忆往昔岁月,张丽君总有太多故事。“创办剧团不容易,衣服、幕布都是我们自己做,出去演戏,还要自己踩脚踏车走很远的路。不要说吃好饭,有时候能吃上饭算不错了。”演员们跟随着剧团一路成长,不少人一跟就是二三十年,不仅把青春献给了剧团,也把老一辈戏曲艺人的扎实功底和吃苦精神,也一同传承下来。在老艺人的长期驻团指导下,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芗剧演出人才。

如今的芳苑芗剧团,不断自我革新,在创作、表演、保护都努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专业演出团体管理模式,配备了音乐设计人员、舞美设计师、灯光音响工程技师、导演等人员,在闽南地区广受好评。从一双绣花鞋、一顶假发片,到一整套行头、一组道具,都花费了许多心思设计制作。精美的服装、化妆、道具往往成为行内的标杆。“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张丽君放开手让年轻人去经营管理,力求将芗剧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欣赏层次、观众的精神需求保持同步。近年来,剧团精心创排了很多正能量的精品原创剧目和移植改编剧目,并为此申请了剧本版权保护。大型原创历史剧目《于谦》入围2018年度中国文旅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实现了漳州芗剧入围该文化创作工程“零突破”。优秀的新编剧目,精心设计的舞美音乐和新生代的演员,都让芗剧这个传统文化耳目一新,也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年轻戏迷的关注。剧团两个戏迷群里,已经加了满满一千号人。跟着公众号、抖音号和群公告来“追戏”,开启了一股新潮。

剧团9月份的演出日程,已经安排得满满的。现在剧团外出演出,张丽君已经无需再跟团出门了。但演员们都说,只要她在后台坐镇,还是会感到心安。

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戏里戏外,粉墨春秋。儿时跟爷爷奶奶坐着小板凳在戏台下看戏的时光,好像早就溜走了。但大幕拉开,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看向舞台,你知道,有些故事还在。

(☉张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