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医改不断深化,福建医师队伍数量和整体能力水平都在加速提升。
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尚需在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哪些努力?昨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医师协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校长陈晓春。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福建的医师队伍?
陈晓春:近几年,福建的医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在数量方面,至去年年底,全省执业(助理)医师已逾10.5万人,比五年前增加了20%。
在整体素质方面,首先,医师队伍的源头——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了,有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愿意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从福建医科大学看,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过全国平均通过率20多个百分点。
其次,我省医疗机构当中的研究生导师人数明显增加,以福建省立医院为例,“十三五”初期博士生导师为6名,目前已近40名,硕士生导师也从40余名增加到200多名。而在福建医科大学,“十三五”初期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只有60余名,今年这个数字翻了近两番,由此可见我们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能力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产出也增多了。
第三,福建医务人员在国际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也在逐年增加。
记者:如何看待医学教育对医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陈晓春: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福建而言,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总量虽增加不少,但仍然不足,这是因为我省的医科院校数量偏少、规模不大,且医科院校附属医院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培养能力仍然偏弱。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医学院校不但要重视基础教学,更要重视临床实践培训。而要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关键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包括政府投入,也包括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近两年来,福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共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6个,成为目前全国最多的省份。我认为这种“事业留人”的模式有助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对医学人才队伍做强“塔尖”十分有利。这些“国家队”与福建现有的高水平医院共建合作,能发挥出人才基础和事业平台的正向叠加效果,提升我省医疗机构对医师队伍的培养能力。
记者:如何加强医师队伍当中的“塔基”部分?
陈晓春:归根结底是要让更多优秀的医师扎根基层,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人才培养周期长,如何留住人才,让他们扎根基层?不但需要好的政策,更需要营造好的施展才华平台,需要好的待遇,以留住人才。
此外,在医院实际工作中,儿科、精神科等科室因为执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待遇收入低等原因,非常容易流失人才。对此,我们要从源头上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优化学科结构。
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针对《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加设置了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专业的基础上,今年又向教育部申请设置临床医学(“5+3”一体化,精神医学)和放射医学专业,同时也着眼布局重症医学和急救医学的“5+3”一体化专业。此外,我们还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全科医学(“3+3”专升本)专业,打造一体化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更多本科医学人才。
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是本科教育,我们也实施精英式培养。不是说当不了专科的临床医生,才去当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同样是专门学科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分级诊疗,我们必须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采取逐步扩大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为基层提供更充足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储白珊 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