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创建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福建日报

环境整治,“后进村”蝶变

夏雨初霁,记者走进龙文区郭坑镇洛滨村,村中平整的道路被雨水冲刷一新,屋舍俨然,应和着青翠田园,干净齐整。走进村里,一栋栋红砖建筑矗立,这是村里正在建设的新村,即将完工。

从环境脏、乱、差的“后进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这是洛滨村书写的美丽故事。洛滨村含3个自然村,下设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0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多,村中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一些老人则留在村中从事劳动耕作。2017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推进,小村的面貌也悄然发生改变。

“以前,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村庄的颜值不高。”村党总支书记郑宝兴说,过去,村道泥泞,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村民们生活污水都随处排放;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常堆积着一些柴火、杂物,有的甚至占了村集体用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郑宝兴撸起袖子就干。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中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2018年,洛滨村在全区率先完成生活污水管网入户收集的工作,并在本村建设完成污水微动力处理站,单日处理污水量可达400吨。

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也是工作的重头戏。原先,村中祖厝旁有一块面积大概4亩的地,因闲置未开发,久而久之,地里“长”出了许多杂物。村民将建筑余料等杂物堆放在这里,影响美观不说,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2017年开始,村里开始在这片地上做文章:处理村民堆放的杂物,发动征地。然而,此举让郑宝兴和村里的工作人员遇到不小的阻力。

“做村民工作,嘴皮子要溜。”郑宝兴说,他用了不少土方子,才说通了村民,将空地清理出来。如今,祖厝旁干净整洁了不少,他计划用这块闲置地作为停车场,方便村里车辆停放。

环境干净了,又有了新的停车位,小村面貌就这样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

彩绘上墙,小村成画布

环境干净整洁之后,如何装点乡村,使其变得更美?朝阳街道桥头村将小村变成画布,精心描绘一幅动人画卷。

桥头村位于龙文区与芗城区交界处,下设9个村民小组,近2000名常住人口。近年来,桥头村在立足本村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作为,让基础设施建设快人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村中2300米村道已基本完成“白改黑”工程,平整宽阔的沥青道路,让小村焕然一新。

同时,村道两旁的民居墙面都被绘上色彩斑斓的图案,有乡风民规,有孝廉故事,通过画笔的展现,小村被抹上了一片亮色。

村主任王跃强说,在这高颜值背后,是村干部的稳步推进。起初,王跃强和村干们遇上不少困难:有的村民对裸房整治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则是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缺少整治的资金……面对种种难题,村干们迎难而上,遇到一桩,解决一桩。

“裸房整治,需要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为顺利开展工作,王跃强带着村干们挨家挨户,了解村民们的难处,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他们解决问题。

村民老李带着两个女儿,只够勉强维持生活,裸房整治需要的钱,他实在拿不出。村干部黄清水从事泥水工作,主动站出来帮老李承包了他的改造工作,材料工费都由他贴资,帮他先将房子改造好。如今,全村399户裸房的整治工作已进入尾声。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做到常态化、长效性,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为小村面貌做到整体的提升。环境好了,乡村美了,人气自然也就旺了。”朝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吴秋逸说,“筑巢引凤,在人居环境工作做好之后,要着力为美丽‘赋值’,带来多种产业的有益提升。”

下一步,桥头村将通过乡村特色,不断提升附加值,为乡村带来更多产业发展的空间,让美丽转化为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为美丽赋值

做好人居环境整治,让小村变美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郭坑镇口社村带来新解法。

村前的“城市菜园”已修整完毕,过段时间就可以开放认购。近段时间,口社村有了一片“共享菜园”,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何为共享菜园?菜园如何共享?村主任黄惠景为记者解答了疑惑。原来,这是村里最新开发的生态游项目之一,一期开辟10亩菜园。开放后,可供游客认领并种植蔬菜,在结束一周的忙碌工作之后,能够在周末来到乡野田间,体验农家生活。种植的农作物在收成之后,除去自用的部分,还能由管理方帮忙销售,有体验,也有收获。

近年来,口社村着力创建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9年还获得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的称号。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给村里带来更多的人气和活力。”黄惠景说。霞贯双溪生态园自开园以来,已经成为口社村的一张新名片。如今,双溪生态园的周末日游客量达上千人。在聚引人气之后,口社村以生态园为基点,延展出一条旅游线路。

如今,口社村的海丝民宿与金鸡山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打造集民宿、研学等于一体的深度体验旅游模式,让“旅游+”拓展出更多可能性,进一步做大口社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