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传统服务难寻找 社会治理还需从细节入手

闽南日报

现在的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城市街道越来越宽广、整洁,社区环境更漂亮了……但是,笔者发现,不少城市街头小摊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

实际上,仍有部分消费者有此类需求,尤其是不少老年人,他们更需要此类传统服务和帮助。没有了这些“小修小补”的服务,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所以,“小修小补”仍是刚性的民生需求,城市、社区要为他们留出一席之地。前不久,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像“小修小补”等一些流动摊贩,确实存在管理难等问题。但只要将“小修小补”等流动摊贩纳入统一管理,划分合理的经营区域和位置,进行规范管理,就能避免“小修小补”等服务给管理带来麻烦,而能更好地服务民生,便民惠民。

生活要有烟火气,“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民生需求、是烟火气的重要部分。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做好民生,需要城市管理者能够真正以人为本,从细节入手,不放过任何边边角角,这考验的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民生担当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