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面临挑战和质疑 打造共享新业态是关键

闽南日报

“前台有共享充电宝,可以自行扫码使用。”日前,在漳州市区某餐饮店,记者看到,急需充电的市民林女士在服务生的引导下,通过扫码借用了共享充电宝,解了燃眉之急。

从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助力车,到便民利民的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近年来共享经济可谓风靡一时。这种打破了传统市场交易模式、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经济模式,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然而,由于短时期内大量资本涌入、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原因,如今的共享经济似乎变味了。

共享“泛滥”

是机遇还是“鸡肋”?

“我的200块押金至今还没有退回来。”市民丁某曾经是某品牌共享单车的用户,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初大街上各式品牌的单车随处可见,如今不少共享单车公司已濒临倒闭,当初承诺不用即退的押金退款也遥遥无期。部分市民还时常面临共享单车占用停车位的困扰。长期无人使用、无人清理的“僵尸”共享单车给社会整体环境造成不小的负担。

“受疫情影响,共享经济的服务特点,其实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担忧,很难设想人们会像以前那样毫无顾虑地拼车和合租。”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各大企业纷纷采取消毒等措施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但不足以在短期内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这无疑也给共享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

“不仅如此,共享市场鱼龙混杂,投机者众多,许多看似前景光明,实则有些‘鸡肋’的共享新事物也在不断涌现。如共享厨房、共享马扎、共享租衣等所谓共享模式产物,实际上就是资本在共享经济领域泛滥所导致的结果。”有网友认为,如今的共享经济已然成为炒作营销的新手段。也有网友认为:“共享助力车、共享雨伞等共享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共享经济的进步,对于新型行业应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

“低价”共享

或将成为过去式?

从最初强烈新鲜感带来的“共享盛世”,到如今遍地的共享泛滥,共享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除此以外,共享经济的“低价”时代,也正在逐渐成为过去式。

曾几何时,一元钱甚至几毛钱就可以骑着单车环绕城市。如今共享交通工具的价格也并不那么亲民了。以漳州市区的哈啰助力车为例,目前平台的消费价格为2元/15分钟,且不同运营区域计费规则不同。用户如果长期使用,通勤成本并不低廉。故而大多数有长期骑行需求的市民还是更倾向选择购买电动车。

与此同时,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时租价格也一路飙升。记者了解到,漳州市区的几款共享充电宝中,怪兽充电为2元/小时,小电充电为1.5元/半小时。这样的价格难免令许多用户产生“充不起电”的顾虑。

种种迹象表明,共享经济的“低价时代”似乎一去不返。面对这种变化,用户心中难免存在困惑。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如共享单车、助力车出现的初衷是鼓励大家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但本质就是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经营方式。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充电宝企业,都在不断试探大众心理价格底线。

拒绝“割韭菜” 打造共享新业态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开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带来规模效应,使得用户享受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产品获取方式。”共享经济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王先生表示,共享经济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是关于商业模式、交换经济、价值分享和社区网络的新思想。他认为,共享模式和传统的形式相比,使人们有渠道将自己有形无形的闲置资产分享到更有意义的地方。此外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通过买卖拥有产品所有权。

因此,共享经济需要回归初心,从商业模式的表面创新上转变到真创新的实质内核上,彻底摒弃对消费者的“割韭菜”心态,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真正把为消费者谋福利作为发展目标。通过为用户提供生活便利,为社会创造价值来赢得用户。另外,共享经济有关企业应顺应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注重精细化运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限度,实现业态模式可持续。

(记者 丁汉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