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解决供需之间矛盾 把善意当作沟通和理解桥梁

泉州晚报

7月8日,泉州市交警部门新设置的“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开始投入使用,首批设置10处。日前,本报记者走访这些专用停车位,发现司机们都能遵守规定停放,没有发现强占停车位的情况。

我们常说“人有三急”,在日常行车当中,谁都难免会遇到想如厕却找不到停车位的尴尬,而经常在路上奔忙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群体,碰到这种情况的概率则更大。设置限时20分钟的“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在急人之所急中做到了需人之所需,显现出城市交通管理的人性化与温情化,理当为之点赞。

在“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设置之初,大家最担心的莫过于车位被占据和超时违停,但现实告诉我们,城市交通设施的优化与市民素质能起到互促互进的良性作用,于城市文明建设而言,此举也颇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众所周知,随着泉州中心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停车难已成为困扰广大车主的一道现实难题。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泉州市中心市区汽车保有量为27.6万辆,而中心市区汽车停车泊位为23.02万个,供需间仍有较大的缺口。在中心市区停车位捉襟见肘的现实语境下,盘活现有道路资源设置“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不仅能让市民体会到交通管理中的善意与温度,对于城市交通走向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也是助益良多。

不可否认,在日常的城市交通管理中,以罚代管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因此也时常引发交通管理部门与大众的矛盾。今年4月火爆全网的广东佛山“天量”罚单事件,就因佛山一路口实线画得太短导致62万车主违章,一年罚没达上亿元,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创收”违章摄像头。虽然新闻曝光之后当地交警部门对该路段标志标线集中进行了优化改进,但这一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警醒交通管理部门,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改进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从而做到张弛有度,已是一堂文明执法的必修课。

揆诸现实,我市首批设置的“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解决的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彰显的正是交通管理部门为民服务的文明理念。而为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泉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已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中就规定七种情形可免收停车费,并鼓励对短时停车实行免费或低价收费。一手严查违停,一手盘活资源,在疏堵结合中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便能换来市民的充分理解并收获高满意度。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热词,公共停车位作为特殊的城市公共产品,其目标用户正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广大市民,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交通管理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进而从细节出发最大限度地提升市民的“用户体验”。从2013年中心市区在次干道施划65个夜间限时免费停车位,到今年6月延长夜间限时免费停车位停放时间,再到如今设置“如厕专用限时停车位”,其实都是“用户思维”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与生动实践。显而易见,无论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供给方”的管理部门,还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需求方”的市民,要真正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就应把善意当作彼此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从而有效打通交通管理中的“痛点”和“堵点”,让文明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