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楼浓缩角美人悲欢离合 唤起当年景象联想

闽南日报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一处盛产洋楼的侨乡。她有历史、有风情,有乡俗、有记忆。尤其是杨厝一黑一红叔侄楼、东美曾氏番仔楼等番仔楼,更是见证了角美人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的悲欢离合。 清末,越来越多的闽南人怀揣着致富梦,登上下南洋的轮船。半生打拼,积累财富,更图一个衣锦还乡、惠及乡里的美名。远在海外,亲友搭伙,同宗相携,那时的角美出了不少致富返乡的侨民。于是,中西合璧、既中又洋的番仔楼在角美的土地上鳞次建起。 今天要看的是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的曾氏番仔楼,堪称台商区诸多番仔楼中的“王者”。

从卖螺仔到航运巨头

逛曾氏番仔楼之前,曾氏家族的故事得先说一说。

据史料记载,明朝月港成为通商港口,大批闽南人漂洋过海到南洋。他们中一部分人往来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早期的“海商”,也带动一股闽南人下南洋的移民热潮。

出海经商在闽南不算什么稀奇事儿,不过流传、杨厝等多个村社都有人去南洋发了财、回乡“起大厝、娶水某”(闽南话,意为盖大房、娶美妻),这就稀奇了。当年的曾振源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卖螺少年,一听这些就按捺不住好奇心,寻了机会离开家,买了船票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去,辗转找到娘舅,开始在南洋谋生。刚开始他在一位番婆(闽南话,意为南洋女人)店里做伙计,因勤劳肯干,颇受番婆信任。某日,店里要发一宗高价货物去暹罗、安南,可是当季海浪汹涌,不少货栈不敢接单。老板问曾振源肯不肯押货过海,只要货到,赚的钱五五分。曾振源不肯放弃发财的机会,冒死押船,在海上遇上了狂风恶浪。运气,这时候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力量,曾振源迎风开船,竟然冲出了巨浪,九死一生将货物送达,赚取了第一桶金。

有了本钱,曾振源开启了人生第一家货店“丰源货栈”。随后的十多年时间,曾振源驰骋商界,生意涉及贸易、航运、典当等行业,手下伙计有数百人。丰源商号在新加坡之外,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以及中国的厦门、广州均有分号。事业鼎盛时期,曾振源父子又组建了“丰源航务局”,有29艘轮船,仅较大型的轮船就有13艘,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

气势恢宏的闽南“99间”

成为巨贾的曾氏父子,自然要在家乡盖大厝。曾振源先是在东美墩上社起了座三进式大宅,是典型的闽南风格燕尾大厝,因墙壁粉刷成黑颜色,故称“乌烟厝”。

后来,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和“乌烟厝”向背而建,就隔了一道一米巷。

曾家先是请了在南洋的西方设计师设计图纸,后又请中国的风水师摆罗庚看风水。1903年始,历时14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的曾氏番仔楼一点一点地呈现出它不凡的气质。

曾氏番仔楼很大,也很洋气。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计13栋建筑物,据说这处大厝房间有99间,当地百姓更乐于用“99间”来唤它。

更为有趣的是,整片番仔楼庄园还配有地下排水系统,石板通道下面设计有三纵三横排水沟,通向家庙前的月池。楼与楼之间均有骑楼、走廊与通道连接,出入不受雨淋日晒,既适合族人群居的舒适、通畅,又能独立成户不受干扰。

一百年过去,曾氏番仔楼的居住属性略略淡去,虽仍有住户,但它更像一处见证“闯南洋”的遗迹,时时刻刻恭迎往来游客的凭吊。细细看去,高楼大院里是“海商”们锁不住的拼搏精神,一砖一石都镌刻着闽南人对故土的眷恋。

东美村还有不少“宝藏”

看罢番仔楼,千万别匆匆离开东美村。这个小村庄除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番仔楼,还有好几个点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比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坊、漳州历史文化名街“东美古街”及漳州级非遗项目“东美香脯糕制作”。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坊位于东美村南园社中。据《龙溪县志》记载,牌坊于明天启年间立,为漳州年代最久远的牌坊。它矗立在寻访曾氏番仔楼的必经之路上,位于南园宫和村社戏台之间,其貌不扬,古韵尚存。匾下横梁竖行镌“林文望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三任秩满 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样,提示了这个牌坊是父以子荣而立。

东美村还有一条古街——东美街,街道两侧红砖骑楼依然留存,二楼匾额仍可见老招牌字样,中式建筑、西式装潢,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当年这个村繁华景象的联想。

东美糕,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时东美街“锦成”号糕饼店独家经营的名品。正宗的东美糕以绿豆磨粉为原料,入口即化、清凉润喉。2010年,佳庆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入选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想尝这口美味,可以到村中的佳庆东美糕食品厂参观、购买,当然,街头巷尾的小店里也不乏东美糕的身影。

另外,村内还有高真殿、瀛洲宫、南园宫和林氏家庙“敬愉堂”、高田林氏“高远堂”、文桥王氏“燕贻堂”等建筑,也可一览。

(记者 张 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