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亮起,大家首先会想起一个人——“麻醉师”,在大部分人眼里,手术麻醉就是让患者睡觉,打完麻醉后他们就可以安然离场。而事实恰恰相反,“麻醉医生”才是他们的正确称呼。麻醉医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临床技能上,完全不亚于其他科室,除了掌握必须的麻醉学相关技能,还要学习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手术中出现的各种紧急状况,在各种不同种类、不同危重程度的手术麻醉中起到守护生命的作用。
手术中,患者大多时间处于睡眠状态,难以见到麻醉医生的庐山真面目。但在无影灯下,麻醉医生们总是默默地陪伴在患者身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术前,呵护患者舒适入睡;术中,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让外科医生安心手术;术后,还要保证患者平稳、舒适、安全地醒来。虽然他们时时与外科医生一起“浴血奋战”,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幕后英雄”。
不惧风险 勇于攻坚
俗话说“手术去病,麻醉保命”。许多看似简单的麻醉操作中,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尤其是保证老年危重患者的手术安全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6月16日上午7点45分,南平市第一医院麻醉科的晨会围绕着一位82岁的患者展开。患者叶大娘前不久在家中意外摔伤,造成“左股骨转子间骨折”。如果保守治疗1年内死亡率约30%,甚至达到50%。这是由于骨折后病人翻身和坐起十分困难,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叶大娘不仅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更棘手的是她左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造成了肺栓塞,情况十分凶险,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医生首先接受为其进行抗凝处理,并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了下腔静脉滤网置入,预防血栓脱落。面对这样一位合并较多基础疾病的骨折患者,医院随即组织了MDT(多学科联合诊疗),包含心内科、介入科、呼吸科、麻醉科、骨科等相关科室的骨干医生共商治疗方案。
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高,麻醉科主任魏海翔决定亲自为患者麻醉。针对患者的病情,魏主任制定了详细而严密的麻醉计划,力求减少麻醉方式和药物对患者的生理影响。“与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心肺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的风险,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我们首先在超声下对叶大娘进行了动脉穿刺,监测心功能。然后在超声下进行左侧髂筋膜阻滞,阻滞镇痛后,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配合麻醉,减少操作时的应激反应,同时也兼具术后镇痛的效果。”魏海翔主任在预镇痛后,又为叶大娘选择了腰硬联合麻醉,此麻醉方式既能保证手术范围的麻醉效果,又能使麻醉平面更具可调整性,循环相对稳定。麻醉成功后,叶大娘平静地睡着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许多人印象中,手术麻醉仅仅是让患者睡一觉那么简单。其实这一针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要让患者安全、无痛地睡去,给外科医生提供良好和平稳的手术条件,尽可能处理患者的基础病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麻醉医生的预判和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魏海翔说,“麻醉”一词已诠释不了他们的工作内涵。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参与会诊,对病人进行访视,通过了解既往病史、身体状况、手术麻醉史,以评估患者的耐受力,对需要调整的患者,积极提出调整方案,以达到更安全的手术时机。制定麻醉预案,配以适合的麻醉方式及药物用量。并告诫患者手术前禁忌和麻醉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既消除患者的顾虑,又能够提高患者配合度。手术中,麻醉医生用最安全的剂量避免患者感到痛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及时预防和紧急应对。手术后,麻醉医生会陪伴患者苏醒,并多次跟踪回访,对于术后镇痛的患者视个体差异适当调整药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学科融合 共生共美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患者对舒适治疗需求的提高。如今,麻醉医生不再深藏于封闭的外科手术室内,在众多科室的治疗中也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濒危患者的抢救复苏、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无痛介入检查与治疗等,麻醉技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2018年3月,南平市第一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的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伤痛,在疼痛排行榜中排名第2。这使得大多数产妇尤其是第一次生产的产妇因难而退,放弃了自然分娩,转为选择存在一定风险的剖宫产。“目前,我国剖宫率超过了4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因为怕疼或者社会因素而盲目剖宫产成了许多准妈妈的‘错误’选择。顺产无论对母亲还是婴儿来说,都是最佳的分娩方式。”副院长姜闽英介绍说,“无痛分娩”在医学上叫做“分娩镇痛”,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分娩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让产妇不再忍受疼痛的折磨,减少了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正是有了分娩镇痛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产妇勇敢尝试自然分娩,轻松快乐地做母亲。
2020年6月,麻醉科魏海翔主任团队与胸外科李可志主任团队联合,开展闽北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的胸腔镜肺手术。据了解,这是麻醉科和心胸外科专家团队开展的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手术中,麻醉团队通过硬膜外麻醉和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药,保证药量维持在一个非常精确的狭小区间内,既维持病人处于麻醉状态,又不失去自主呼吸功能。除了要求麻醉医师有更精准的麻醉和管理技术外,也需要胸外科医生熟练的技术和积极的配合,双方默契合作。手术时“不使用气管插管”,避免了因气管插管导致的声音嘶哑、喉头水肿、顽固性咳嗽、排痰困难和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等现象,是一种更加舒适的麻醉选择。
精准的麻醉控制让病人在术中能自主呼吸,术后快速苏醒。麻醉学科与各医疗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汇和融合,起着相互协同的作用。手术部位不同,麻醉的方式和注射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疼痛耐受也存在个体差异,镇痛效果参差不齐。因此,麻醉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横跨其他科室的知识,被誉为“最博学的医生”。只有将麻醉技术渗透到多学科的临床诊疗中,为患者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镇痛方案,才能使得整台手术在入睡梦醒间,游刃有余。
精进技术 服务百姓
南平市第一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9年,是全市组建最早的麻醉专业科室。每年住院手术麻醉例数达到15000台次以上,患者年龄小到新生儿,大到百岁以上的老人,涉及各外科专业,也是闽北地区唯一日常开展心脏麻醉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科室。每年参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及重症病人处理200余例,对急危重症患者具有丰富的急救复苏知识和经验。科室广泛开展门诊无痛麻醉,为患者提供舒适医疗服务,降低患者在治疗中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达到舒适就医的目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与奋斗,科室现已发展成为专业功能齐全、业务精湛,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重点专科。麻醉科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团队。现有麻醉医师30名,麻醉护士6名,医生队伍中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8名;其中硕士3名,在读硕士6人。人员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高级职称人员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去年,科室已发表或已收录待发表的论文7篇,姜闽英副院长、詹丽花主治医师撰写的《以提升应急能力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探索》获得省级教改课题。为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科室不断学习新技术,开展创新技术项目研究。如: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胃超声在胃内容物定性定量中的应用;DPE技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应用;B超定位下喉上神经阻滞;封堵器在胸科手术应用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科室被福建省卫生厅认定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年起开始招收各地市医院麻醉专业规培学员。2020年,麻醉科获得年度优秀规培基地管理奖。程章仁获得2020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魏海翔主任受聘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同年,麻醉科开始招收专硕研究生,并圆满完成了第二批规范化培训任务。性命所托,责任所系。南平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医务人员锐意进取,致力于为各科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为患者铸起一道无痛、舒适的安全防线。(记者 黄靓 王勇堃 张晓琴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