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特产”,因为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海参养殖。不过,近些年,通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省选育出了耐高温的海参,逐步实现了“北参南养”。市青联委员、省水产研究所团总支书记杨求华是该团队骨干成员,他所在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现代渔业科技青年创新团队也获得了2021年“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荣誉。
福建省的海参苗种培育起步较晚,自2003年实施“北参南养”以来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喜凉的海参对海水温度十分挑剔,一般20℃左右的环境更适宜它们生长,如果温度高了,他们就会夏眠。据杨求华介绍,“北参南养”不只是把握水温这么简单,还涉及病虫防控等。从2007年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参科研团队在所长林琪的带领下,针对海参在南方育苗、养殖、度夏及耐高温品种选育等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现有科研骨干10人,已经在宁德、漳州等地开展“北参南养”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长达14年。
杨求华告诉记者,科技人员主要从海参南移后的度夏方法、养殖模式、耐高温品系选育、病害防控等方面着手,开展海参南方养殖模式和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实现了海参南方全人工育苗生产。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福建省海参养殖取得不俗的效果。据介绍,省水产研究所海参科研团队近年来培育海参苗种1.2亿头以上,早繁孵化率85%,育苗成活率66.7%,并确立了海参耐高温和抗病品系选育方法,选育品系在增长率和成活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培育出海参新品系“福参1号”;率先解决了海参南方度夏的关键技术问题,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海参南方养殖的模式,这个科研成果也荣获201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喜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艰苦付出。以杨求华为例,他经常与养殖户住在海上,以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让杨求华印象深刻的是,冬天住在渔排上的3个多月时间里,每到晚上就感觉特别寒冷,辛苦可想而知。此外,杨求华还给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每年都会去讲几次课,带去先进技术。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海参消费国和进口国。2019年全国海参养殖面积为24.67万公顷,养殖产量17.17万吨,产值突破300亿元,约占全国当年海水养殖产值的15%,是我国单一产值最高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杨求华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福建省海参养殖产量全国占比由2012年的9.04%提高至2019年的15.98%,2020年成品参养殖产量近3万吨,产值近50亿元,是全国第三大海参养殖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