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洋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围绕我省建立现代渔业,发展绿色养殖,实现海水养殖业提质增效,建设清洁美丽富饶的“海上田园”的目标开展科技攻关。团队现由郑国富、杨章武、张哲、魏盛军、蔡文鸿、丁兰等8位成员组成,他们个个都是科技特派员,其中多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业务方向主要包括经济型渔业设施装备制造开发、新型深远海养殖网箱研发、塑胶渔排制品设计开发以及渔业装备和工程咨询服务。他们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
据郑国富介绍,福建的海上养殖在全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大黄鱼产量占全国90%以上,鲍鱼产量占全国80%以上。目前,受到养殖装备的限制,海上养殖只能在海湾内,而这部分海域面积只有5000平方公里左右,远低于福建水域面积。此外,在台风的作用下,很多设施容易损坏。
为了突破这些限制,郑国富团队致力于海上养殖装备的技术升级改造,主要是养殖网箱的升级改造。郑国富告诉记者,原来的网箱以木头和泡沫为主,容易损坏,还会造成污染,现在更多采用聚乙烯塑料等,不仅能提高养殖安全、提升景观,还能减轻污染。
郑国富介绍,目前福建有一部分网箱是国外引进的,他们团队研发出了符合福建水域特征的网箱,现在正在全省推广,接下来还要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帮助水产养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郑国富团队这样的科研团队就是在实验室里工作,事实上,他们经常要到海上去测量环境、进行实验研究,还要观测不同的浪和海流,测试网箱等装备的受力情况和运动变形。“台风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往回跑,但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可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得到海边去测试。”郑国富说,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进行实验,晕船、呕吐等时有发生,不少科研人员皮肤被晒得脱皮。
目前,郑国富团队联合集美大学开发完成国内首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满足小微企业或养殖户需求的“钢骨架升降式湾外底层海域抗风浪养殖网箱系统”,并成功下水,还开发出国内首套延绳养殖设施机械化管理作业设备“湾外海域延绳式鲍养殖成套装备”等新一代的海水养殖装备,并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塑胶渔排产品标准《鲍(参)养殖塑胶渔排技术规范》与《鱼类养殖塑胶渔排技术规范》。郑国富介绍说,他们的目标是三年内争取完成“钢骨架升降式湾外底层海域抗风浪养殖网箱系统”规模化生产应用,实现群众性湾外养殖突破,助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