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暴雨来袭,泉州中心市区个别背街小巷容易出现积水问题。昨日,记者从泉州市古城办获悉,目前中心市区许厝埕巷末端正在进行雨水箱涵改工程,并将增设智能截流井。改造完成后,处于许厝埕巷来水上游的花巷、古榕巷、象峰巷、旧馆驿等背街小巷面对暴雨侵袭时,积水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解决上游巷排水 许厝埕巷增设雨水箱涵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许厝埕巷末端,只见2名工人正在路面下方施工,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雨水箱涵已具雏形。施工方项目副经理翁金龙告诉记者,许厝埕巷的来水上游是花巷、古榕巷、象峰巷、旧馆驿等背街小巷,此前许厝埕巷排水管道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无法就地改造,今年5月暴雨来袭时,来水上游街巷的大量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因此出现了积水的状况。
“许厝埕巷末端的雨水箱涵工程一周左右将完工,以后来水上游背街小巷的积水可以通过这条雨水箱涵排出。”翁金龙介绍,雨水最终排往新门街八卦沟。为了防止暴雨过大,导致八卦沟的水倒灌,许厝埕排往八卦沟末端还要增设智能截流井,实现对许厝埕汇入八卦沟水量的实时监测,并根据水位自动调节堰门启闭,“智能截流井的施工方案尚需专家认证,结合汛期调整施工周期,预计2个月左右可完工”。此外,今年5月暴雨导致西街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原因是濠沟墘肃清门尚有一段雨水箱涵未改造,排水能力严重不足,故而雨水由西街口淹出。目前濠沟墘雨水箱涵已经和西街贯通,由西街汇入濠沟墘的雨水均可正常排出。
居住在许厝埕巷的蔡阿婆说,以前小巷路面有些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就会出现“小水塘”,如今改造后的小巷路面平整明亮,出门买菜、散步、接送孩子,走起来安全、舒服多了。
立面改造收尾 花巷恢复建筑原貌
随后,记者来到与许厝埕巷相接的花巷。此次花巷列入立面改造的路段长200多米,包括90多间店面。巷内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记忆,有多姿多彩的洋楼、百年历史照相馆、华侨献出家宅成立的女子学校,文化层次丰富,可谓是一条“宝藏巷”。
如今花巷建筑立面修缮改造已接近尾声,脚手架陆续拆除,古城古巷的历史风貌渐次显现。记者看到,花巷36-1号的外立面脚手架已经卸下,露出“真容”,建筑上层外墙粉刷一新,下层则呈现了水刷石墙面、堆塑水泥花、万字框等修缮工艺,独具特色。
“这栋楼原本是一栋现代建筑的办公楼,也是施工段中最高的一栋。”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原本该建筑外墙老旧,加上空调外机排水、渗水等问题,导致墙面发黑、发黄,看上去“锈迹斑斑”,与古城风貌不协调。如今经过改造,建筑焕然一新,风貌得到跃升。
位于花巷46号的吴氏番仔楼,建筑二层已经落架。这栋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是花巷里保存较好的老民宅之一,整座宅子的结构、造型、装饰,处处显露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在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始终坚持修旧如旧,核心就是恢复建筑原貌、保持原真性。
据悉,花巷、古榕巷立面整体修缮提升于6月底可拆除大部分脚手架,通政巷、玉犀巷已开始局部立面修缮施工。(记者 王丽虹 通讯员 李莹 苏毓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