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清代磁县大地震190周年 仍有科学问题悬而未决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0年6月12日是清代冀豫间磁县7又1/2级大地震发生190周年纪念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当天科普指出,虽然磁县大地震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初步确认北西西走向的磁县—大名断裂西段(南山村—岔口断层)为该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但围绕磁县大地震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值得探索。

190年前磁县大地震仍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该地震的发震断层南山村—岔口断层有没有记录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的复发间隔有多长?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怎样?二是磁县—大名断裂东段隐伏于华北平原之下,它是不是一条活动断裂?它的活动性质、运动速率是什么?三是人口密集、国民经济体量巨大的华北平原地区,如何提升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地震专家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地震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来探索解决。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说,磁县大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山脉分界部位。华北平原地表面之下隐伏许多不同方向断裂,主要有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其中,磁县—大名断裂就是一条北西西向断裂,其西段进入太行山地区而出露于地表,被称为南山村—岔口断层。地质学家们认为,南山村—岔口断层是一条活动断裂(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而且沿断层发现高度2-4米、最高约7米的地震断层陡坎,被认为是1830年磁县7又1/2级地震的地表破裂痕迹。

当年磁县大地震发生后,震中区附近相继发生一系列余震,直至现代,震中附近仍能记录到许多中小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学家们根据这些中小地震的地震波记录,经反演计算,推测1830年磁县7又1/2级地震的震源体深度约为15千米,地下深处震源断层为北西西走向的高倾角走滑断层,与地表发现的南山村—岔口活动断层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

据介绍,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在河北、河南之间的磁县发生7又1/2级大地震,仅磁县一地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万人,并对周围的临漳、安阳、邯郸、武安、涉县、林县等地亦造成大量房舍倒塌或毁坏,也有大量人员伤亡记载,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仅几十千米。其后的6月13日、24日和26日,分别发生5又1/2至5又3/4级余震,进一步加重了地震灾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