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号科考船南海寻泥火山 过程像放风筝

厦门日报

前日清晨5时许,“嘉庚”号抵达第七个站位,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彦林博士开始了忙碌。一般情况下,一艘科考船只有一位首席科学家,此次也不例外。在探测队队员的协助下,王彦林将特地从广州带过来的小抓斗下沉到1654米深的海底,抓取沉积物。下沉时,抓斗“嘴巴”张开,一旦触底,就会触发闭合按钮,抓斗猛“吃”一口泥巴,就可以把泥巴拖上来了。

科考船上工作不分昼夜 首席科学家干起重体力活

作为首席科学家,王彦林要协调航程中站位的安排。本航次设计了约110个站位,但是,海上的天气变化、每次作业的进度等都会影响航程,影响站位的选择,他要及时调整,不断优化,尽量满足和平衡每个科考人员的需求。

王彦林还要安排好科考人员的作业。由于科考船到了站位就要开始作业,这意味着工作时间不分昼夜,对科考船上的人来说,忙碌是常态。就在昨天凌晨2时30分,王彦林还在工作群发信息,“请站位样品负责人和组长提前半小时到后甲板做好准备。”

王彦林已经出海科考近二十次,今年10岁大的孩子经常问他:“你为什么老是出海?”此次,王彦林是第一次当首席科学家,也常常干重体力活,站在探测队的壮汉们旁边,对比有些强烈。不过,科考船上的作业就是如此,该动手时就动手,谁都不矫情。

王彦林此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寻找泥火山。

海底放抓斗就像放风筝 接下来还会再入海十几次

泥火山跟火山不太一样,火山喷出的主要是岩浆,泥火山喷出的主要是泥、水、甲烷、石油等。

将小抓斗深入海底抓取沉积物,主要是为了寻找海底结核(可以溶解的矿物凝结在一块固体核周围形成的球状物)以及海洋生物。据王彦林介绍,凡是有海底泥火山运动的地方,其中一大标志就是有结核的存在,结核会不断长大,跟滚雪球一样,它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将周围释放的油气流体包裹进孔隙中。一旦从结核中检测出油气流体,再结合声波对海底下部地层结构与属性的探测与分析,就可以证明周围可能有油气存在。

本站位已经是王彦林第二次前来拜访,上一次,他在这里抓取到了不少结核。不过,本次只在抓取上来的一小筐泥巴中找到一颗黑豆大小的结核。他说,虽然站位的经纬度会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但是,往海底下沉小抓斗,就像放风筝,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失败是常事。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的小抓斗还会再入海十几次。

之前已经发现泥火山踪迹 本次将到该处取回更多样品

据王彦林介绍,目前国内专门从事泥火山研究的科研人员极少。但是,泥火山的研究又很重要,找到泥火山,常常意味着找到油气资源。

这艘被王彦林形容为“特别开放”的“嘉庚”号,也是他的福星。就在前年,也是乘坐这艘科考船,他在南海南部发现了泥火山的踪迹。这意味着,该处可能有油气存在。本航次,他主要是为了前往该处取回更多样品,并做好海底地形探测。

王彦林告诉记者,一般一年只能出一两次海,而且,不是每次都能获取所需样品、探测出理想数据。因而,一个小小的海上科考项目,跨度常常达到十几年。寻找油气,除了他们前期做的基础工作,还需要地质勘探队前来勘探,进行一系列后续研究,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发,时间跨度更大。

之所以研究很少人研究的领域,王彦林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要在“别人所忽视处留意”。(特派记者 张江毅)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