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地球发展20年 强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中国新闻网

中国数字地球发展20年强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郭华东院士主持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开幕式。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自199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委以及中外相关机构在北京发起召开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至今,中国数字地球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20年来,中国数字地球蓬勃发展,对“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发挥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亲历中国数字地球20年发展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主席郭华东院士表示,20年来,数字地球理论与技术在全球引起广泛重视并取得长足进展,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他说,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融合的交叉领域,数字地球和地球大数据是定量化研究地球、深度认识地球、科学分析地球的先进工具。大数据浪潮的演进,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促进数字地球和地球大数据深入发展。

2019年是国际数字地球会议20周年。回顾20年,在中国科学家的引领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为数字地球全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已在12个国家召开18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和数字地球峰会。《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已成为中国在联合国发布的国家报告,地球大数据支撑的“一带一路”研究已形成“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同时,数字地球和地球大数据聚焦数字中国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经济转型,对“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郭华东介绍,中国于2006年成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会设立数字减灾、数字遗产、数字山地、数字农业、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微波对地观测、激光雷达、虚拟地理环境、空间信息产业化9个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国数字地球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

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9年,实验室以发展数字地球科学与平台为核心,探索对地观测前沿理论与技术、地球大数据和空间密集型科学、多元数据集成与信息虚拟仿真,以及数字地球在全球和区域环境与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基础性问题,构建网络化运行的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引领国际数字地球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科技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2018年立项,已汇集中科院及中外众多单位优势资源,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多领域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开展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信息海洋和时空三极环境等全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019年1月,中科院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规范化的地球大数据,通过建立数据、计算与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共享系统,推动形成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新模式。

展望未来发展,郭华东表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理解和推广数字地球概念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大数据平台支撑的、具有深度挖掘与交叉分析能力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将实现对地球现状与演变的综合分析及其未来发展的系统模拟与预测,是“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核心应用平台和最终展示系统,也是科学信息辅助政府决策、支持科学发现、服务社会公众的基础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