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震监控能力达1.0级以上 震后30秒自动报告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于立霄)北京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以上,定位精度优于3000米,震后30秒发布自动报告、5分钟至8分钟发布正式报告,1小时内提供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地震局局长孙建中在会上作出以上表述。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孙建中介绍说,目前,韧性城市的概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了城市未来安全发展的方向。

 

北京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有地震灾害,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洪灾、旱灾、渍涝、大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北京的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地震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建设。

北京市已经建成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能有效监测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同时,建成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工程地震数据库。

为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北京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改造学校1290所,单体4374栋,使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

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正在进行中,第一轮整治(截至2015年底)中,共完成楼栋抗震加固改造488万平方米。同时,完成37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占存量的80%-85%。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构建起市、区两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覆盖全市的灾情速报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