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24小时书店等 厦门“夜文化”期待更多打卡地

厦门日报

小剧场 24小时书店 文创商店 电影院……

厦门“夜文化”期待更多打卡地

业内人士建议,打造复合型文化业态,形成夜经济文化消费的规模和特色

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一环,国内电影市场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就是例证之一。在厦门,从24小时书店到小剧场演出,夜间文化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待开拓。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可通过打造集聚阅读、观影、观展、观演、购物等不同消费和体验场景的复合型文化业态,来聚拢人气,形成规模和特色。

【镜头1】

厦门沧江剧院

精彩夜间演出 成为夜生活新选择

夜晚,是厦门演艺市场的活跃时间。8月17日,家住湖滨南路的市民唐云晔提前吃了晚餐,从家里驱车出发,赶在19时30分之前走进厦门沧江剧院。在这里,她看完一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舞蹈戏剧《风声鹤唳》。帷幕落下的时候,已经过了21时。

对聚集在沙坡尾艺术西区的年轻人而言,此时夜晚才刚刚开始。他们每周从朋友圈、豆瓣同城等搜索厦门的演出信息,期待一场小众歌手的现场演出,或者是民间剧团的一次实验性话剧。属于这些年轻人的文化夜生活大多持续至次日凌晨一两点。

自从闽南大戏院、厦门嘉庚剧院、厦门沧江剧院先后投入运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话剧、音乐剧等高端演出进入厦门,奔向一场演出就成为部分市民夜生活的新选择。在更多年轻人看来,夜晚的室外演出、小剧场则是他们工作之余的轻松一刻。

[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厦门市营业性演出场次年均增长超过30%,2018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979场,夜晚场做了绝大多数贡献。

[分析]

夜晚演出市场如何再提升?

“厦门哪里有小剧场可以观演?”浏览社交网站,不难看到市民、游客的相关提问。而底下的回复往往是“我也想知道哪里有?”小剧场最初在国内兴起时,承载的都是话剧演出,但近年来,小剧场里也多了相声、脱口秀等艺术形式,成为许多城市夜经济生态的活力板块。在厦门,对比500座以上的大剧场演出,以及年轻人追捧的音乐现场,小剧场并无太多存在感。不过,小剧场显然是存在潜力市场的,毕竟比起动辄数百元的高端演出票价,小剧场的定价会亲民许多。

[建议1]

硬件配套+培养观众 打造小剧场生态

业内普遍认为,厦门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小剧场生态。“在厦门做小剧场目前可选场地不多,有限的场地也存在场租高等制约问题。”厦门市演艺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卓岚告诉记者,“厦门如果要打造小剧场生态,基本的硬件配套还是需要跟上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培养小剧场观众。”卓岚表示,厦门可参考其他城市对小剧场演出进行票补,降低观众观看演出的预算,鼓励和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场。她还为厦门小剧场的发展提出着力点,比如,引进知名团队的优质项目,鼓励本土团队创作适合小剧场演出的作品等,在她看来,吉岛合唱团正在做的小型合唱体验,各个专业剧场配合演出项目推出的演前分享会等都可以纳入夜文化体系。

[建议2]

演出密集时段 开启公交地铁延时服务

除了丰富厦门演出市场,为夜经济做增量,在另一些受访者眼中,提升现有文化生态的服务配套也是亟需关注的一环。细心的观众可能留意过一个现象。演出快结束时,偶有观众突然起身离席。不止一位受访市民表示,提前离开是担心赶不上公交或地铁。如今在厦门,话剧、舞台剧等传统演出场所多数保持着22时左右结束的习惯,一些户外现场演出、演唱会等结束的时间更晚。演出结束后,是否有足够方便的公共交通,也成为制约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市民建议,厦门可以学习上海,在演出密集的下半周夜晚,针对剧场等演出场所周边开启公交、地铁等延时服务,进一步拉动居民夜间消费。

【镜头2】

万象城十点书店、言几又书店

有人来这里放松心情 有人爱在这里加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不少大型商城里,逛街的人们逐渐多了起来,而商城里的书店,自成一方天地,吸引不少市民。8月15日20时许,万象城三楼,十点书店的桌椅都已坐满了人。有的孩子自己阅读绘本,也有家长指导孩子阅读。市民小林告诉记者,与其宅在家刷剧,不如利用夜晚的空闲时间,到书店多看看书。

有人选择晚上到书店读书,也有人选择在书店里加班或放松心情。到了晚上,万象城负二楼的言几又书店,咖啡区座无虚席,不少座位上都有电脑屏幕正发出一闪一闪的蓝白光。读者朱女士说,她经常看到上班族来这里加班,相比于咖啡店,书海里的环境让人更加舒适放松。

[数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与商圈深度绑定,厦门实体书店的关门时间普遍与商场歇业时间一致,基本在22时左右关门。每天19时至21时,许多商场的实体书店会迎来客流小高峰。

[分析]

24小时书店在厦如何破局?

对多数在晚上才更有闲暇的上班族来说,每晚10点和商场同步打烊的书店,实在有些不够“泡”。建议延长书店营业时间乃至试水24小时书店的声音,一直没断过。

[建议1]

解决场景与痛点问题

24小时书店就有持续的可能

事实上,早在2015年初,进入厦门市场的芸台书舍就在翔安开了一家24小时书店,但维持时间不长。2017年底,芸台书舍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在火车站旁的世贸商城开业。不过去年8月,这家店也关闭了24小时业务。“主要原因是人流量太少。通宵营业带来的电费、人力成本的增加等影响了书店生存。”厦门芸台书舍文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对开在商场里的书店而言,后半夜客人的进出也不大方便,因为商场已经关门了,客人只能走消防通道。”

在鼓浪屿,文化地标虫洞书店也曾尝试过24小时服务,但受制于客流、成本等因素,只在每年国庆长假让这种文化理想实现了几天。新格文创——晓学堂文化虫洞创办人苏晓东说:“这个时代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一切要从用户体验角度来思考,用户的体验来自于场景和痛点。一座城市可以去塑造24小时阅读的场景,但它要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用户来自哪里都需要认真思考。如果能把场景与痛点连接好,这家24小时书店就有持续的可能。”

[建议2]

壮大规模+集聚人气

打造复合型夜文化商圈

不止一名业内人士提出了“文化复合业态”,即把书店、电影院、文创商店乃至小剧场、文化民宿等文化消费场景聚合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复合型的夜文化生活圈,有了集聚和规模效应,人气自然也就来了。因此,我们不单要看书店本身能营业到几点,还要看它是否能身处一个不熄灯的复合型文化商圈;反过来看,书店的营业时间延长了,对周边商家客流的拉动作用也就能更持久。

【他山之石】

北京:打造夜间消费 “文化IP”

北京14部门今年7月推出的促进夜经济措施,包括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的内容。例如,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活动;继续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对全市3000座以下的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

广州:24小时书店 最高补助30万

广州去年10月出台的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相关政策专门提到,对“开展24小时图书零售经营”的实体书店,择优给予补助,最高可达30万元。(记者 郭睿 陈雅真)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