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2天重走18个省市区 中国巨变令“不见外”教授震撼

厦门日报

潘维廉昨日返回厦大,简单介绍重走中国路的收获。(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重走中国路的厦大美籍教授潘维廉,昨天下午返回厦门。他“走”了18个省市区,纵横2万多公里后,对围在他身边的媒体说:我发现我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了。

在发现众人一脸困惑后,这位在中国生活了31年的老外赶紧解释说,重走25年前他走过的中国城市和乡村后,他感到奇怪:中国太大了,人那么多,为什么能在25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即使在偏僻地区,也有很大变化?

7月2日,63岁的潘维廉从厦大出发,开始“重走中国路”之行,即重走他25年前曾经到过的中国城市乡村,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包括延安、梁家河,纵横2万多公里。潘维廉准备据此写书,让大家了解在一位老外眼中,中国的25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年年初,在收到潘维廉出版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写了封回信,习总书记写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

潘维廉也因此被称为“不见外”教授,并且迅速走红。过去32天,他穿着前面印着“我不见外”汉字的T恤,走访了中国18个省市区,包括西藏、内蒙古等。

启程

在厦大管理学院帮助下 这位美国人重走中国路

之所以说“重走”,是因为1994年,这位美国人和妻子带着两位孩子,从厦大出发,自己开车四万公里,花了近三个月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为的是看中国东部和西部差距有多大。1988年,潘维廉举家来到厦门。

潘维廉昨天说,这几年,他其实一直想重走中国路,但是,妻子担心他的身体,也担心支付不了花费。他表示,他是在厦大管理学院的帮助下完成“重走中国路”之行。

不过,虽然说是重走,但有很大不同。25年前,潘维廉是在一个夏日凌晨四点,开着自己改装的丰田车,一家四口出了厦大大门。此次重走中国路,他带着一个由三辆车组成的团队出发,还包括司机、摄影师、摄像师、医生,总共9人,其中包括厦大校方派出的一支学生社会实践队。

昨天下午,潘维廉返回厦大后,受到热烈欢迎,学生向他献上鲜花。厦大随后举办分享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参加分享会。

感受

没想到变化这么多 最大变化是道路

潘维廉说,他知道25年肯定会有变化,但是,没有想到变化这么多,而且似乎边边角角都有变化。

他认为,最大的变化是道路好太多了。他当场展示一张坑坑洼洼道路的照片,并说,沿途曾让人猜那是哪儿,没有人猜对,其实那是25年前广东的一条道路。

另一个大变化是绿化多了。潘维廉说,25年前,中国中西部到处是“土”色,但是现在,西部的很多地方都是绿色。

25年前,他到兰州,在兰州最好的宾馆住了三天三夜,但是,其中两天两夜停水停电,他们一家住在24楼,每天回酒店都苦不堪言。这次他重返兰州,问当地人:“你们还停水停电吗?”当地人说:“怎么会停水停电呢?”

潘维廉说,他以为中国要用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才会发生大变化,没想到只用了25年他就看到巨大变化。

“不见外”教授看上去比出发前瘦了不少,他的同行者说,他在车上基本都在码字,为的是在9月底前赶出一本书,记载普通中国人25年来发生的变化。潘维廉说,他还会依据此行,再完成一本25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书。 (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杜筠)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