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学校普遍拥挤 厦门将老旧厂房改造成学校提高学校用地效率

厦门日报

老城区一所小学,面积小、学生多,活动场所有限,而它隔壁,有个旧厂房却长期闲置。一边是学生爆满,一边是没人用,为何不能打破制度障碍,把旧厂房腾挪出来改造成学校用房?或者,探索学校的集约化建设模式?

昨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发现我市很多学校用地都比较紧张。检查组说,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超前理念,除了要加大教育用地供应力度,还要以问题为导向,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老大难问题。

【现状】

岛内学校普遍拥挤

有个中学校长说,恨不得把厕所都改成教室。这是玩笑话,但道出很多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的无奈。有的学校,把教工食堂腾出一半做活动室;有的学校,一间多功能室,一半用来练舞,一半用来上课。校长间有个流行词——挖潜扩容,就是想尽办法把学校里能利用的空间都给充分利用起来。

学校这么挤,能不能少招一些学生?“怎么可能?这些年学生数增长太快。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爆满,但没办法,只能接收,总得让孩子先有书读。”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虽然这些年,厦门建了很多学校,但都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

2012年底,全市纳入机构编制统计的各类学校里,学生总数39.6万人;到2017年,短短5年,学生总数增加到50.6万人。这两年,增长速度更快,在厦门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生源的比例已超过本市户籍生源。到今年,一个新情况出现了:不仅外来娃,本地娃也暴增。今年,思明区的本地户籍生源数,已比学位数多出2400个。

别以为只是岛内学位紧缺。教育部门说,目前岛外也一样,海沧、集美、翔安的建成区,学位也都紧张。建成区,就是已成片开发的地段。海沧生活区目前有6所公办小学,可提供一年级学位2250个,但去年开始就已超规模多招了532人,预计2022年户籍生的学位缺口将达1638个。

【症结】

16个项目因征拆问题无法落地

那就扩建,这是很多学校心心念念的事。但不管扩建还是新建,都要有地,很多学校周边已盖得密密麻麻,寸土寸金。

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说,目前,我市学校的供地方式有三类:绝大部分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采用的是划拨;部分营利性民办学校采用招拍挂;部分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商品房一同挂拍,开发商建成后无偿移交。

去年,我市划拨了13块地给中小学、幼儿园,但大部分都在岛外。岛内就算划拨出了地块,征地拆迁难度也很大,目前岛内区域有16个项目因征拆问题无法落地,导致学校建设一再延期。

岛外建成区很多都是这些年开发的,为何也学位紧张?执法检查组发现,除了学生数增长太快,还存在建设项目配套学校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开发商承诺了要建,但楼盘都交付多年了,配套学校还没开建。

【对策】

老旧厂房改造成学校

检查组建议,老城区有不少闲置的老旧厂房,完全可以腾挪出来,改造成学校。实际上,很多学校也有这想法,但苦于制度障碍。工业用地要变更成学校用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规划、消防审批等因素。检查组认为,市政府要以改革理念,打通制度障碍,健全老旧厂房改为学校用房的相关政策,盘活资源。

已划拨为学校用地的,要依法加大征地拆迁力度。至于岛外新片区,幼儿园、中小学校要与住宅建设首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这在土地收储、出让、规划、设计、验收等环节就要严格落实。

提高学校用地效率

很多代表关注到一个现象:学校教学楼都只有四五层。这是国家标准。为什么不盖高层?专家说,4层5层是心理疲劳感转折点,超过这楼层,学生上下楼容易疲惫影响教学质量,限制层数也有利于安全疏散。

检查组建议,向天向地要空间,在保证安全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学校建设的一些限制,进行集约化建设尝试。比如,把学校的停车场、图书馆等空间建在地下。

无独有偶,今年全国两会,来自厦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潘越带去一份建议,就是关于提高学校的用地效率。她建议,在尽可能降低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情况下,适当突破层数限制。使用率高的普通教室,可设置在四层五层以下,实验室、功能教室、阅览室等使用率较低的教学功能空间可放在高层;鼓励设置学生电梯,通过加强管理,让学生到超过4层5层的教室上下课时安全使用。(厦门日报 记者 詹文)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