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晋江池店镇旧铺农贸市场的一家食杂店,总能传出朗朗笑声。51岁的店主陈美花拄着拐杖,一边收拾店铺,一边与客人聊天。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犹如她的名字一般,笑颜如花。
“她那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同行的池店镇残联联络员说,自己能感觉到那笑声饱含多年艰辛打拼的经历和乐观不屈的精神。30年前,陈美花从漳州嫁到池店镇旧铺村,从此独腿撑起这个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缝鞋子,后来还学会包粽子,起早贪黑到附近村落叫卖……2009年,在镇残联的帮扶下,她在旧铺农贸市场开起“爱心小店”。如今,一对儿女已长大自立,她也成为村里的残疾人联络员,热情为残疾人服务。
□泉州晚报记者 陈灵 通讯员 黄茅盾 文/图
陈美花始终坚强乐观面对生活
白天照顾丈夫孩子 晚上加班赚钱
“在采访啊,那把她拍漂亮一点!”一位50多岁的阿姨买完商品,笑着“嘱咐”记者。陈美花笑着和对方摆摆手道别,两排整齐的白牙全露出来。一旁,丈夫的姑姑肖阿婆直向记者夸她:“很勤奋、能吃苦,脑袋灵光”“心胸宽,不和人计较”“刚嫁进来时,都是等孩子睡着,两三点起来缝鞋子。后来卖粽子,凌晨1点多得出门送货,让人心疼……”
聊起过往,确实能让人体会到肖阿婆的感受。2岁时,陈美花不慎摔成右大腿股骨脱臼,因未治疗落下残疾,被判定为肢体四级残疾。1989年,21岁的她从漳州漳浦县嫁到池店镇,丈夫身体不好无法工作,还需服药照料,让她一度灰心丧气。好在,女儿和儿子的相继出生,为她的生活带来希望。
白天要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工。别人的一天从早晨开始,她的一天从凌晨两三点开始。趁着丈夫和孩子熟睡的时间,她抓紧起床用缝纫机缝鞋子。右脚不能踩脚踏板,她就学用左脚,努力积攒着一家人的生活费。屋外的天逐渐发白,到清晨五六点,她停下工,开始给一家人洗衣服。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0年,“不缝鞋子,两个孩子谁来养活呢?”
跟亲人学会包粽子 每天卖上千个
2000年,长居台湾的伯伯返乡探亲,看到她每天起早摸黑做鞋养家,辛苦却收入不多,便手把手教她做台湾五香肉粽、豆粽、甜粽,还从台湾寄来配方、配料。从此,在婆婆的帮助下,她每天上午包粽子,下午骑两轮摩托车到陈埭、洋埭等附近城镇、村落叫卖,后来又到泉州南菜市售卖。“右腿没力气,有时没撑住摩托车摔倒,右手摔肿了,爬起来还得继续骑。后来摔怕了,才换成三轮摩托车。”
她做的粽子风味独特,深受惠安一家早餐公司的青睐。2002年,该公司每日向她订购1000多粒粽子。为了完成订单,她每天晚上9点多睡,凌晨1点就起床,骑着三轮摩托车摸黑送粽子到南菜市交货。
凌晨2点多回到家,她又开始做馒头、包子、面线糊,等到早晨再推车到附近十字路口支起早餐铺,直到上午8点多收摊。下午,她和请来的人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粽子,如此周而复始,又坚持了9年。
眼看儿女长大成才 致力帮扶残疾人
渐渐地,陈美花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可随着年龄增大,腿也常常肿胀发痛。请人帮忙,还是难以再维持快节奏、高强度的早餐业。刚好,村里新建起较大规模的农贸市场,她便萌发开一家食杂店的想法。池店镇残联了解到她的意愿后,向上级反映。2009年,她得到了8000元资金扶持,开办了“爱心小店”。
如今,又10年过去,“爱心小店”规模扩大,19年前学包的台湾五香肉粽依旧摆在店门口售卖,一家人生活早已不成问题。29岁的女儿从泉州师范学院毕业后,进入池店镇潘湖小学任教,2017—2018学年度被评为池店镇优秀教师;27岁的儿子也被村委会推荐为本镇消防队员,后转入保险公司工作。
2012年,经村里推荐,她成为旧铺村残疾人联络员,负责将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向镇残联反映。上过大学的女儿也成了她的好帮手,帮残疾人填写材料,录入信息,这让她十分满足。“想做什么,只管去做,笑口常开,乐观生活!”回顾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她依旧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