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三都澳海域的海上渔排。 叶茂 摄
中新网福建宁德2月5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大年三十,石进全还驾驶着他的汽艇穿梭在渔排与海岛之间,石进全4日告诉中新网记者,忙完今天就回去过春节了。
石进全抱着大包小包的包裹上岛投递。 叶茂 摄
一条小船、一个人、一个邮包,石进全的父亲曾摇着橹为乡亲服务了23年。子承父业的他,如今已在福建宁德市三都澳海域这条海上邮路走了20年。
每天早上8点,石进全就驾驶着玻璃钢汽艇穿梭在渔排与海岛之间。 叶茂 摄
三都澳是中国大黄鱼养殖的主要区域,漂浮在海上的渔排小屋就是渔民的家。今年40岁的中国邮政宁德公司邮递员石进全,是这里唯一的海上邮递员,周边2000多户渔排人家以及4座海岛上的8个行政村的信件和包裹,都由他负责。
“海上靠船,岛上靠脚,一年都要走坏好几双鞋。”石进全说,从小生活在这片海域,成为他从事海上邮递员的“先天优势”,但海上渔排流动性大、人员迁移频繁,还是对精准投递造成不少困难。
海上浪大风急,石进全在停泊汽艇。 叶茂 摄
临近春节,石进全这几天更忙了。中新网记者跟随石进全乘坐着一艘带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玻璃钢汽艇,或穿梭在各个渔排之间,或停靠码头徒步上岛入户,投递邮件、报刊和装有各类生活用品、年货和干货的包裹。
三都镇七星村支部书记黄书演称,三都镇里没有书店,村里订阅的报刊以及自己平常工作方面需要的书籍,都是通过快递邮寄,有了海上快递员,自己就不用再跋涉到镇上拿,方便多了。
新春临近,不少渔民都在网购些生活用品。 叶茂 摄
来自平潭的23岁小伙高多,已在三都海域从事养殖4年,时常寄一些衣服或鱼干回家。“平常自己也都没时间去寄快递,而且自己开船上岸也麻烦。”高多称,通过海上邮递就便利多了,不用自己跑来跑去,平常淘宝也只有石师傅有送上门。
“来了啊!”“饭吃了没?”“辛苦啊,这时候还在送。”“我的快递年前能到吗?”……一路上,不断有民众和石进全打招呼或咨询一些问题。
新春临近,不少亲属都在往家里寄年货。 叶茂 摄
“平常早上8点出门送件,一天快件量在200件左右,最远的要半小时船程,送完回家都已天黑。”石进全称,无论是早年网络不发达时的书信,亦或如今各类的包裹,都是一户海上人家的期待和守望,而这份期待和守望,只能通过这条海上邮路送达。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山岛海域兴起了网箱养殖业,出现了一批海上社区组织。为把邮件和报刊及时传送到海上渔业养殖户、海岛渔民和海上社区工作人员手中,福建开通了唯一一条“海上邮路”。
岛上不少崎岖的山路,全靠徒步,石进全一年要走坏好几双鞋。 叶茂 摄
石进全的父亲是这条“海上邮路”的上一任投递员,从事投递工作23年。石进全回忆称,他8岁那年第一次随父亲摇着小木船到海上送快递,渔民都喊他“小邮递员”,虽然一天下来累到走不动,但也许是那时,为乡亲服务的情结,就在心里种下了种子。
因为长期海上作业,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在石进全18岁时,病痛难忍的父亲为了不将邮路中断,将邮包和小木船“交给”了儿子。如今,父亲用的那艘小木船已经换成了玻璃钢汽艇,送件数量也随着渔排的扩大而增加。
一回到家,石进全就抱着年幼的孩子。 叶茂 摄
虽然“装备”升级,但海上的艰辛和危险却不曾改变,夏天烈日当头,秋冬季早晚温差大,感冒是常事。面庞黝黑的石进全告诉记者,现在也是风湿病和腰椎盘突出缠身,最怕的就是大风浪天气,一次曾遇到翻船事故,所幸人和快件无损,但只要没有刮台风,邮路就不能断。
为了方便大家能找到他,石进全平时就住在一个20平方米的渔排小屋里,妻子黄爱平则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租住在城里,平常只能通过电话和手机视频看看孩子、聊聊天。也因为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妻儿,令石进全心感愧疚。
一家四口,难得在海上一同吃饭。 叶茂 摄
“特别是1周岁的孩子生病时,没办法在身边,妻子却是一个人彻夜照顾,感觉很对不起家人。”石进全说。
黄爱平曾一度劝说石进全辞去这份工作,改做水产养殖,既能照顾家,又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可他坚决不同意。“心里难免会有点怨言。”黄爱平说,渐渐看到丈夫的坚持、热爱和责任心,也就慢慢地理解了。
因孩子放假,妻子现在带着两个小孩回到了海上,照顾石进全的生活起居。每当夜幕降临,石进全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简陋的渔排小屋时,总有热腾腾的饭菜和孩子的笑容在等待着他,不再是以往干巴巴的泡面。
海上的生活单调,看电视,是全家唯一的娱乐活动。 叶茂 摄
多年来,海上渔村的渔民来来走走,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没变的是,总有那么一艘小船穿梭在渔排之间,让每个人都充满期待。父子两人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村民的暖心笑容让我感到满足,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邮递这条路上走下去。”石进全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