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智能生产线会甄选茶叶形状、剔除黑细杆、去除杂质……自动运行,高效快捷。
这条会“拣净”茶叶的自动化生产线拥有“智慧大脑”,生产效率是人工的三倍。
走进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当工作人员把待挑选的茶叶放到生产线上以后,两条生产线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甄选茶叶形状、剔除黑细杆、去除杂质……生产线自动运行,生产效率高效、快捷。
整条生产线为全程自动化系统控制,会智能“拣净”茶叶,不仅会识别茶叶种类及非茶类夹杂物,还能剔除黑细杆等。整线产能约为每小时220公斤,是人工生产效率的3倍,换句话说,这条生产线拣茶比人快两倍。
能力强全程茶叶不落地生产
据介绍,这是一条拥有智慧“大脑”和“眼睛”的生产线:它能分辨乌龙茶、红茶、普洱、花茶、白茶、绿茶等几大茶类,不仅可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深度识别茶类及非茶类夹杂物,还具有满足形选与剔除黑细杆等茶叶精加工生产的不同需求。
与其他生产线相比,为什么这条生产线能辨别不同茶类,可“拣净”?究竟是什么让它拥有与众不同的本领?厦茶公司工作人员为大家揭开了谜底。
原来,这条被改造后的生产线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智能茶叶“拣净”生产线。
何谓智能?原来,它融合了机械、电子技术、图像识别等现代科技技术,将筛分、风选、色选、静电选别等设备通过自动化系统控制,运用远红外色选的云图像采集处理和光谱分析及特殊的运算方式,实现人工与机器智能相结合的柔性生产线。
此外,整条生产线为全程自动化系统控制,实现对茶叶中茶类及非茶类夹杂物的快速识别。所有茶叶不落地生产,通过对生产大数据的运用,提高产品安全卫生水平的同时,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不会累工作时间越长分辨力越强
随着市场的需求,以前茶厂依靠设备和人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产能低,以及设备老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严重制约着茶厂的发展。因此,更好地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茶叶生产效率迫在眉睫。
厦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的生产线只能适应三至四种茶类,对茶叶的原料也有要求,生产效率较低。而生产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拣净”。最令人头疼的是,该设备所占的空间大,在改造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厂房的面积和层高受限。怎么样合理利用空间,精简设备,提高设备的精度成为生产线改进的重中之重。
在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绞尽脑汁,把原来四层楼各自具备的选别功能融合在一起,因地制宜重新规划,优化流程,为设备安装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大数据、云图像和远红外来达到对茶叶品种的选择和拣净。
在此期间,技术人员分别带着各种品种的茶叶到安徽、福建省内生产线的制造厂家反复做试验,不断在设备上设置、调整各类茶叶的参数,通过图像识别、形选、色选等来识别。相比以前人工作业,工作时间越久,人眼越疲劳,容易出错,一些杂质和茶叶不容易辨别出来;相反,拥有“智能化”大脑的新生产线,生产加工越长,它累计收集的大数据更多,数据库更强大,精度越高,能更快更好地分辨。据介绍,因茶类不同,整线产能约为每小时220公斤,是人工生产效率的3倍,相比过去,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厦门日报 文/记者 江海苹 图/通讯员 王 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