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我国小儿麻痹症的病毒学家顾方舟逝世 资料生平事迹

光明日报

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一级教授顾方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2日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可怕的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是我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958年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我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

2000年10月,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田雅婷)

顾方舟:执着半个多世纪的脊灰歼灭战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可怕疾病,又称小儿麻痹症,1955年在江苏南通大规模爆发,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为儿童,466人死亡,随后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一时间,全国多处暴发疫情,脊髓灰质炎如洪水猛兽,人人闻之色变。

1957年,31岁的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直到2000年,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正式签下名字。从正当盛年到年逾古稀,他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奉献一生,最终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为几代中国人带来了健康,泽被后世,造福千秋

顾方舟攻克脊灰首站告捷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与定型。

1957年,顾方舟研究小组带领了一个研究小组来到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调查了国内几个地区脊髓灰白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后,从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十二处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并发表了《上海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与定型》。这项研究,是我国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为预防脊髓灰质炎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流行病学资料。

顾方舟在防治脊灰研究卓越贡献之一,是科学决断、选择适合国情的活疫苗技术路线。

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的生产工艺。当时,美国和苏联均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死疫苗安全、低效、昂贵,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安全性仍有疑问。美国已大规模推广死疫苗的接种。经过几周的研究,死疫苗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他失望地发现,美国Salk研究的死疫苗虽有效果,但控制脊灰流行的效果不如人意,只能防止已经感染病毒的患者不发病,不能阻止脊灰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此外它的费用昂贵,需要注射三次,每次的注射费用高达五美元。顾方舟还发现,美国病毒学家Sabin还发明了活疫苗,但始终无法进行安全性试验。

顾方舟敏感的意识到,若决定用死疫苗,虽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国内无力生产;若决定用活疫苗,成本只有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得回国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他判断,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经济基础,只能走活疫苗路线。他立刻向国内写信汇报在苏联的考察情况,并加上了自己的判断:我国不能走死疫苗路线,要走活疫苗路线。

不久,卫生部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1959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在北京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了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顾方舟攻克脊灰的关键一役是顺利完成疫苗三期临床试验。

顾方舟制订了两步研究计划: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经过一番波折通过动物实验后,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三期。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无副作用,只需少数人受试。Ⅱ期临床试验是安全性和药效的初步评价。1960年,在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研究方案后,2000人份的疫苗在北京投放,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Ⅲ期临床试验,是对疫苗的最终大考:流行病学检测。顾方舟将受测人群从2000人一下子扩大到450万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等大城市展开了试验。近一年的密切监测表明,各市脊灰发病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与1959年相比降低1-12倍,未服疫苗组发病率比服疫苗组高7.2-20倍。三期临床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顾方舟研究的疫苗可以投入生产、给全国儿童服用了。

试生产成功后,全国正式打响了脊灰歼灭战。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十一个城市推广开来。经过广泛的调研,顾方舟等人很快掌握了各地疫苗使用情况,捷报像插上了翅膀纷飞,传到了顾方舟的手中: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攻克脊灰的独特创举是糖丸疫苗的研制。

面对着日益好转的疫情,顾方舟没有大意。他敏锐地意识到,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给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疫苗覆盖增加了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疫苗是液体的,装在试剂瓶中运输起来很不方便。此外,服用时也有问题,家长们需要将疫苗滴在馒头上,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推广。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迅速扑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此后顾方舟继续从事着脊髓灰质炎的研究。1981年起,顾方舟从“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入手研究。1982年,顾方舟研制成功“脊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在“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上取得成功,并建立起三个血清型、一整套“脊灰”单抗。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位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消灭脊髓灰质炎

使命:身先士卒携子试药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的风险。美国的活疫苗研究者Sabin教授正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试验对象而困在了这一步,难以前进。

但是习惯于自强、忍耐、奉献的顾方舟和同事们,因为对于做出疫苗、为国奉献的迫切心情,因为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充分自信,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做出了自己先试用疫苗的决定。冒着瘫痪的危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一口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顾方舟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

然而,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他一直担忧的问题——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这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呢?又有谁愿意把孩子留给顾方舟做试验呢?

望着已经进展至此的科研,顾方舟咬了咬牙,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

看着刚刚满月的儿子,这是一个鲜活的新生命,是全家的希望和未来。要拿儿子做试验,他对风险很清楚,轻则瘫痪,重则死亡。妻子要是知道了,不知会发多大的火?思忖万千,顾方舟还是偷偷给孩子服用了疫苗,度日如年的的默默承受着。妻子还是得知了儿子被丈夫拿去做试验的消息。面对妻子的“质问”,顾方舟只得坦陈告知。让他欣慰和感动的是,一项深明大义妻子尽管承受着突破一个母亲承受的极限压力,却没怪罪他,还宽慰他儿子一定会平安的。

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爱。这是科学史上值得记载的壮举,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史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测试期慢慢过去了。面对着孩子们一张张依然灿烂的笑脸,顾方舟和同事们喜极而泣、相拥庆祝:疫苗是安全的!努力没白费,疫苗是安全的!这是因为顾方舟和同事们舍我其谁的牺牲和无法估量的心血,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了全世界科学界共同面临的瓶颈,顺利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