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崇武镇峰后村石获13处文物 有望获更好保护

泉州晚报[责任编辑:林春婷]

“很振奋,崇武峰后石获有了‘新身份’!”最先发现石获遗存并意识到其重要性的陈金良,兴奋地告诉记者。

今日,记者从惠安县相关方面了解到,包括崇武镇峰后村石获在内的13处文物,被列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峰后石获获得“新身份”后,有望继续“升级”更高一层的文保单位,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记者廖培煌

峰后石获映入世人眼帘

2014年12月23日,泉州晚报率先独家以《身处渔村人未识 崇武500岁“石获”藏玄机》为题,报道惠安县崇武镇峰后村重要的海洋文化遗址——石获,被有识之士重新发现。

石获,是一种古老的陷阱类堤堰式石结构定置捕鱼工具,其原理是根据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涨潮时,鱼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获”觅食;退潮后,“石获”就拦住了鱼群回游的路线,渔民借此捕获。

崇武镇峰后村的石获,总长312米,最远处离岸400米,成石堤状,获头为吃水最深处,高1.9米,宽5米;获中高1.8米,宽4米,设有一个中涵口和两个小涵口;获尾为吃水最浅处,高0.9米,宽2米。石获最远处离岸400米,石获内海域集水面积约120亩,涨潮时海水没过石获,鱼群随潮水进入沪堤内,退潮时可拦截鱼虾,反映了古代定置捕鱼技术。

2014年底,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和同事,在崇武峰后的飞钱陈氏宗祠,偶然发现了陈氏族谱中有关“石获”的记载。根据推算,其建造的时间大概是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的1486年至1490年。

据了解,这种构造在中国台湾的澎湖及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峰后村民将石获称为“石护”、“鱼护”,澎湖称之为“石沪”,其他地方称为“鱼沪”。

有了文保单位“新身份”

据介绍,惠安县文物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已陆续公布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11月底,惠安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3处),具体包括:峰后石获、李恺墓、黄松轩墓、郑琛墓、北典许氏民居、侯卿方伯第、仕尾郑氏家庙、李文会府宅旧址、“八叶衍祥”坊、报德祠石刻、萱晖别墅、醒民学堂旧址、惠安暴动筹备会旧址—胡文炳故居。

此前,峰后石获被纳入创建崇武全镇域5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当地除了建设沿岛路、石获周边的观景台,崇武镇还在村庄周边进行环境整治清理,一个包括石获、海滩景致、历史景点的旅游新点正在逐步形成。

共同爱护重要水下遗产

2016年4月,惠安举办海峡两岸石获研讨会,邀请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石获。与会专家认为,崇武峰后石获是迄今为止大陆发现的规格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获遗址。崇武峰后石获,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台湾澎湖科技大学教授李明儒介绍说,2年前,联合国水下遗产项目已经将石获列为重要的水下遗产,未来石获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崇武峰后石获将会是国家级的海洋文化遗产。

“我们有责任更好地保护好它。”惠安县文体新局局长陈亚健说,感谢惠安文史人士和《泉州晚报》长期以来对崇武峰后石获的关注。崇武峰后石获是重要的海洋文化遗产,文保部门、当地政府及周边群众,均有义务和责任共同保护好它。文保部门进一步研究保护规划,同时在时机合适时,继续争取更高层级的文保单位。在这里,也提醒当地村民和游客,爱护石获,不得随意搬动、改变、损坏石获及其构成,如果有人破坏,可及时向文保单位或当地政府部门报告。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