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年了岁月,却斑驳了它们的光泽。总有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物件,虽寻常,却凝结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沙坡尾一家旧物馆,就藏着许多闽南老物件。不少旅人过客纷纷留言,睹物思情,仿佛看到了“可堪回首却无法挽留的时光,能够重温却不能重演的梦幻”。
择一个闲暇的午后将这些旧物一件件过目,擦拭,扬起的灰尘似乎都带着那些陈年旧事,落在脑海里,留在生命中。
粉彩瓷碗
碗里刻名字的守望相助
旧物馆里收藏着一只清末年代的粉彩瓷碗。细看碗身,裂痕遍布,但翻至正面端看,却似一员久经风霜,但每一道皱纹都透着精干的老兵。在瓷碗的底部导报记者看到“永”、“瑞”二字,旧物馆馆主陈朝远告诉导报记者这是当时主人的名字。当年婚丧嫁娶,请客时需要向邻里借碗,碗里刻名字,方便使用后送回。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谁家缺点油盐酱醋之类,就问邻里借点,一来二去,邻里关系就更加和谐融洽。中国有句老话:“千金买屋,万金择邻。”谁家要是有点难事,邻里都会出来帮一把,哪怕谁家炸了点小食做了点好吃的,都不忘给邻居送上一点尝尝。
“而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邻里之间的交往反而越来越少。有的住户安装了防盗门窗,一扇门隔断的是近在咫尺的邻里。大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很多人却不知道邻居的姓名。”陈朝远说道。
瓷碟
锔钉背后的惜物惜情
导报记者看到的这个瓷碟产自清末。虽年代久远,但其样式时至今日,仍是市面上热卖的经典款。比起当前越发精致秀美的纹理图案,它似乎多了一份厚实。瓷碟上的锔钉早已经锈迹斑斑,甚至脱落,但导报记者见其用作茶壶托时,依然滴水不漏。
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锔钉的背后是古人的惜物惜情。当年倘有瓷碟不慎打破,主人往往惜物,请人锔瓷;物件损坏了,感情有裂痕,都会尽力修补。
火药罐
牛角防静电不易失火
民国早期。“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至今每有风寒湿邪,很多人还会去拔火罐,现在市面上的火罐多见玻璃制品。
中国传统的火药罐大多是牛角制成,在中国传统认知里,角类物质属凉性,储藏火药相对安全。从现代科学来讲,牛角防静电,用来当火药罐也不易失火。中国的传统认知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从这火药罐也可以得到印证。
帽楦模子
凡事都有个最初的起点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到“斗笠”,很多人会想起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陈朝远说,沙坡尾文化就是讨海人的文化。渔船、斗笠丰富了避风坞的风景。
这是一个民国早期编织斗笠的帽楦模子。底部中心位置有一方孔,可以固定于桌上。其形颇似一枚肉粽,由于长时间使用,帽楦的表面像裹着岁月包浆。每一顶斗笠都是从这种模具开始编织,象征着凡事都有个最初的起点,不忘初心。
延绳钓
沙坡尾讨海人的捕鱼器具
厦门人之于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厦门的经济发展起源于渔业,一度还曾掀起“开发浅海滩涂,建设海上田园”的热潮,海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延绳钓,沙坡尾讨海人传统的捕鱼器具。在古老垂钓史的长河中,钓鱼惯用一根钓竿和一个鱼钩,也只有一条钓线。当时人们为获取更多的食物、延绳钓法便应运而生。陈朝远告诉导报记者,平日里他们经常会找许多渔民聊天,藉由这些讨海人的口述历史,能更深入地了解沙坡尾的渔业文化。目前馆内也在致力保存沙坡尾的渔船老物件。陈朝远说,目前沙坡尾的渔民还在使用延绳钓这种古老的捕鱼技术,上次他在台湾澎湖岛也还见到“延绳钓”的身影。
一个大的塑料制盆,盆沿加挂泡沫塑料、木头等浮游体,每一个钓钩由数条等距离的支线连着,便是延绳钓的模样。早期也有用竹篮盛线的,以前渔民都会选用比较大的钩子,只捕大鱼,放过小鱼,此种捕鱼方式秉持着讨海人和大自然的友好关系,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铜锁
一个锁芯只有一把钥匙
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锁具打交道。这是一部民国初年的老铜锁。锁匠全手工制作,利用弹簧原理,锁芯的结构随机打造,再根据锁芯的形状来匹配钥匙,让钥匙能套入锁芯,压紧弹簧,使之能滑出锁身。正是因为对工艺的讲究,“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我们现在遇到的锁,一个锁芯总跟着一串钥匙,钥匙丢了落了,还有修锁匠分分钟可以上门服务。指纹锁、密码锁、智能锁的出现,让不少人对钥匙的是否持有,反而多了几分佛系心态,“留住我幸,失之我命”。但从前的锁,一个锁芯常常只有一把钥匙。(海峡导报记者 黄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