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瑜动员"北漂"回高雄投票 是担心得票不够?

上观新闻

11月24日日益临近,高雄选情异常胶着。在这个时候,高雄的北漂一族成为蓝绿双方争取的对象。中国国民党籍市长候选人韩国瑜更是多次与在台北的高雄籍年轻人座谈,动员他们当天回高雄投票。

影响人数众多

按照台湾地区选举规定,投票人名册要按照当地户籍所提供的资料编纂,因此民众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才能投票。也就是说,户籍在高雄、生活在台北的居民,11月24日当天也要坐火车回高雄行使权利。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还是以台北市为例,按照台北市劳保局的数据,户籍在台北市的劳工约有133万人,但却有237万余人在台北市购买商业保险,这也就表明,有超过100万人来自于岛内其他县市。台湾经济北强南弱,就业情况也大致如此,台北、新北是人口迁入地,而中部与南部是人口输出地。历次选举,都有不少人因此不想舟车劳顿回家,或者是不愿意放下手头的事情而选择放弃投票。

其实,受到必须回户籍地投票影响的,远不止“北漂”一家。

比如,那些在大陆生活工作学习的百万台胞,如果投票日当天不能回到岛内家中,那也不能参加投票。还有,在外服役值勤的军警、当局海外机构工作人员,甚至是那些在监狱服刑的犯人,都存在回不到户籍地投票的问题。

岛内唯一允许“不在籍投票”的,就是当天的选务工作人员。他们允许转移投票,在他办理选务的投票处投票,但计票结果还是要回到他所在的户籍地。

这么算下来,无法投票的民众不是一个小数字。因此,很多人很早就提议进行“不在籍投票”,比如开放网络投票、提前投票、代理投票、通讯投票等,方便选举日当天不能回户籍地的民众。

但是,这个建议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如果从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时代早已经突破了地理界限,在台北投票选高雄市长,并不是什么难事。虽然这样会增加一部分选举开支,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蓝绿各有盘算

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有人不愿意推动。就岛内两大党态度而言,国民党相对支持“不在籍投票”,而民进党态度比较暧昧,甚至反对。早在2010年,当时的马英九当局就开始研议“不在籍投票”问题,可是到了第二年,这个动议还是被暂缓实施。2015年马英九执政末期,台湾朝野协商修改选举规则。民进党提出要将民众首次投票年龄从20岁降到18岁,国民党则要把不在籍投票加进去,结果最终又不了了之。

如今,民进党凭借在立法机构的绝对多数,已经把首次投票年龄降至18岁,而在野的国民党再也没有机会推动“不在籍投票”了。

之所以两党态度不一,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不在籍人士的政治倾向所决定的。比如,人数百万以上的在大陆台生、台商,他们因为能亲身感受到大陆这些年发展变化,因此更倾向于支持对大陆更加友善的国民党。那些在外值勤的军警等强力机关,也是蓝营传统意义上的重要票仓。同样的道理,民进党坚持要将选民年龄下调到18岁,因为在他们看来,多数年轻人更愿意支持民进党。

至于不让“北漂”人士在实际所在地投票,因为这样会打破台湾传统选举的潜规则。台湾地方选举,特别是中南部地区,两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地方势力为其拉票助阵。那些平时在外地工作的“北漂”青年,不受地方势力的影响,在选票接近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成为左右选情的一大变数。如果因为“北漂”加入而让原本十拿九稳的选情变得扑朔迷离,两党投下的高额选举成本,岂不付之东流?这也是为何韩国瑜要频频向在台北的高雄人示好,在高雄本地选民基本站队完毕的情况下,生活在外地的高雄人,俨然成了四两拨千斤的关键角色。

还有一点,是蓝绿选民的态度问题。岛内常有笑话,选举最大的变数是选举当天的天气。一般而言,绿营选民投票积极性高,不论刮风下雨都愿意去投票站投票,蓝营选民比较“傲娇”,天气好坏有时也能决定是否出门投票。以此类推,忠诚度更高的绿营选民,愿意在投票日当天买张火车票从台北回到家乡投票,而蓝营选民很难做到。这也是民进党反对“不在籍投票”的原因,不管是否生活在户籍地,绿营支持者的票都能投得出来。反之,如果允许“不在籍投票”,那么蓝营选民就可以就近投票,会拉升蓝营的选情。

可见,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岛内蓝绿阵营计算的何等细致。只是把更多的功夫花在了选举上,选上之后该如何执政,这就是选上之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