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环卫工人节 厦门城市美容师“炫富摔”(组图)

海西晨报

环卫工人“炫富摔” 记者 唐光峰 摄

“炫富摔”

他们见过厦门清晨的雨露,披着星月而归,梳洗这座城市的“蓬头垢面”,换洁净于我们身边。

这群城市美容师即将在明日迎来属于他们的节日———环卫工人节。工作的艰辛、冗杂,不妨碍他们成为一群“富有”的人———他们将对厦门的热爱化为敬业的源泉,日积月累、源源不断。

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晨报牵线,思环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普通环卫工人“炫富摔”,“摔”出他们的日常,“摔”出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摔”出正能量。虽是“假摔”,却是“真情”演绎。

黄志明 记者 唐光峰 摄

27年的环卫从业生涯里,黄志明也有过“抬不起头”的日子。“刚满22岁上街扫地,遇到认识的人都不敢打照面”,黄志明说,如今他昂首挺胸,在“环卫工人”的称号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豪着、自信着、自强着。

“炫富摔”,“摔”在地上的工具并不昂贵,但在黄志明眼里,却样样是宝贝,就连一个油漆桶自制的畚斗,铁皮磨损得有些变了形,他都不舍得换,因为“用顺手了,有感情了”。这些宝贝,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的利器———梧村片区大大小小数十条街道,靠着它们,才得以整洁。

虽是“假摔”,但在黄志明等环卫工人的工作中,是真实存在这样的场景的。有时,他们会被游客随手丢弃的杂物绊倒;有时,是因清洗油污时的一个踉跄。黄志明也摔过:1997年3月8日,他在清扫路面时被一辆车撞倒,双腿粉碎性骨折,在家躺了半年。他说,自己算是幸运的了,有些工友被车撞了就再也没能醒过来。

从业27年来,黄志明休的第二个长假是在去年———因为鼻咽癌治疗,他休息了半年。之后,他见病情好转,又回到岗位上班了,依旧起早贪黑、兢兢业业。

黄志明和女儿的时间线似乎很难赶到一个点上。凌晨三点多起床赶四点半的早班,女儿还在睡梦中;下午班则延续到晚饭后;上小夜班,更是失去了和女儿相处的时光。上四天、休一天,黄志明很难得能在周末带女儿出门。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女儿长大了,黄志明觉得自己像个“外人”,极少参与女儿的生活。

从业27年,黄志明的除夕都“在路上”。“那天晚上是我们环卫工人最忙的时候。别人团聚,我们要全体出动,上街清扫。”大大小小的考评,细化到黄志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敢有半点马虎,考评组明察暗访,全区两百多条背街小巷排名,以考评时扫获的垃圾量称斤论数”。

台风过后、城市重要活动前,黄志明和同事们常常是“足不入户”,住在单位办公室,椅子一靠眯上个把小时,就算是睡觉了。几天的连轴转后,他最想念的是家里的床,“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睡上一觉了”。

不善表达的黄志明,是同事公认的优秀工作者。不抱怨、不计较,做事用心,或许就是他作为一名小人物却让人钦佩的“诀窍”。

三年前,黄志明升任梧村环卫所保洁组长,算是个“小官”了,但他并没有架子,依旧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他说:“以身作则才能服人,队伍才有干劲。”

黄志明负责的汇文路是“门前三包”文明示范街,沿街店铺上百家,想要做好保洁工作并不容易。就在他日复一日、亲力亲为的带领下,这条路在相关评比里,环卫保洁分数几乎都是满分,屡屡成为聚光灯下的“常客”。

黄志明的故事,只是挥洒汗水为厦门提升“颜值”的环卫工人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做着不起眼的工作,吃着我们难以体会的苦,一笔又一笔,描亮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工具篇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1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坑洼的路面是环卫工人工作的“拦路虎”,不仅要巡路清扫垃圾,黄志明还要“动刀”修补小面积受损的路面。他会用瓦刀推抹拌匀的水泥,再细细糊到路面破损处,“路面破损会影响群众通行,我们只是做了件小事”。

用抹布送上160多次“问候”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2

用抹布送上

160多次“问候”

梧村环卫所辖区有超过160个街头垃圾桶。路过的时候,黄志明总不忘对它们一一“问候”———看看有没有蒙灰,或被污渍“侵占”。黄志明会用抹布沾上水,一遍一遍擦拭干净。“这就是工作,我们只能让它们能尽量长时间保持洁净。”

数百个烟头数百次夹起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3

数百个烟头

数百次夹起

从车窗内弹出、从行人指尖掉落、从店铺内飞出……各种来路的烟头,黄志明每天能遇到数百个。这也就意味着,他在巡路时,要进行数百次弯腰,用夹子将烟头从路面或是边边角角夹出,放进畚斗里。

手铲+喷漆去除“牛皮癣”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4

手铲+喷漆

去除“牛皮癣”

手铲、喷漆,这一搭配,每天要“劳烦”黄志明手臂数不清次数地来回挥动,为的是清除墙上、电线杆上的“牛皮癣”。黄志明对“牛皮癣”的态度,是发现一处、消灭一处、绝不姑息。在这场持久战里,他从不懈怠。

乘坐电动环卫车3趟2小时的骑行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5

乘坐电动环卫车

3趟2小时的骑行

平时风里来雨里去,黄志明骑着电动环卫车,一趟巡路下来就要2小时。一个班次的工作,黄志明至少要巡上3趟。这可不是走马观花,黄志明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卫生死角,判断周遭现状以确定可能出现脏污的地点。这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

小扫把随车放置不放过犄角旮旯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6

小扫把随车放置

不放过犄角旮旯

随车放置的小扫把,是黄志明最亲密的战友,使用频率最高。

细心的他,不仅注重主要街道的保洁,一些“犄角旮旯”处,也是他日常着重巡查的区域。“看到垃圾就随手处理掉,特别是一些大家常忽视的地方,更要注意。”黄志明就是这样一位,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的人。

手机拍照记录召唤同事帮忙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7

手机拍照记录

召唤同事帮忙

遇上大块被污染的路面,或是大件垃圾,黄志明便会使用手机将其拍照记录,召唤同事们一起前来事发地帮忙。

“洁净不能等。”黄志明说,在工作上,他喜欢“速战速决”。

双手“出马”搬运大件垃圾 记者 唐光峰 摄

工具8

双手“出马”

搬运大件垃圾

还有一些情况,工具使不上,只能双手“出马”。

比如,搬运街边“被遗弃”的大件垃圾,或是捡起被随手丢弃的细小竹签。黄志明和同事都曾在这样的工作中扭伤腰背,或是伤了手。(记者 陈璐 见习记者 郑炜)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