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文转自半月谈:
【编者按】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老师的身影。特别是一些乡村教师也被政府部门安排参与扶贫工作,有的甚至不上课也得去扶贫。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下面这篇文章,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来信,很有代表性。乡村教师到底该不该扶贫,应该如何参与扶贫,请大家来谈一谈。
我是安徽某市郊区农村乡镇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2017年之前,我们参与扶贫的方式是要求学校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减免政策。但从2017年三四月份开始,上级就要求农村教师参与扶贫,就是与学校所在村的贫困户一对一进行结对扶贫。
主要任务是每月到贫困户家里进行走访,宣传扶贫政策,让贫困户知道他们所享受的政策,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
到了2017年10月份以后,扶贫任务加重,要求教师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还要做到教会贫困户记住所有资助政策,以免上级来检查时贫困户答不上来,同时要求包户老师,即使学校的课不上也要完成任务。
同事聊天时讲到一个让老师们感到痛心的事情:上级检查组到附近一个区检查时,一位教师害怕所包的贫困户在检查时出差错,就冒充贫困户家人回答检查人员的问话,结果被检查组发现,老师受到了处分。
2018年五一假期,区教育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农村教师牺牲假期,每一位教师到学校所在村每户家中全面排查贫困户脱贫情况,排查有无漏报的,有无适龄儿童辍学的等。
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实际下村时却遇到种种麻烦,首先是乡亲们不相信我们(教师是招考进来的,大多不是本村人),认为我们是骗子什么的,老师们不得已只好找认识的学生带路。
最害怕的是,现在白天农村家里大多没人,等到他们下地干活或打工下班回来,走访不几户天就黑了,再敲门就没人给开门了,同时还要提防狗。
三天假期中总算磕磕绊绊完成任务。过了没几天,市教育局又下来通知,重新排查,排查辍学年龄为3~22周岁(原本区要求的是3~17周岁)。还好有前期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此项工作。
2018年5月以后扶贫任务比以前更重了。在老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上级又从农村教师队伍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到各个村帮助扶贫。这部分教师要与学校脱钩,吃住在村。
同时要求城区中小学教师也要行动起来,下乡扶贫,利用周末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扫扫地、洗洗衣服等。
进入8月份以后,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一样了,要与农村教师共同结对包户扶贫。工作主要还是宣传政策,假期中是每周一次,开学后是每月一次走访。
经过两年的扶贫工作,我们作为教师感到有些困惑:
一、我们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可以进行教育扶贫,但我们的阵地是在学校教室里,是在三尺讲台上。可以去宣传政策,但是相同的国家政策不需要每月、每周去宣传吧。特别是上级来检查时,课可以不上,但是不能不去扶贫,这样的做法是否过分?
二、国家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户脱贫,但是我们作为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能给贫困户带去什么呢?
带不去资金,带不去项目,带不去技术……有时还给教师自己搞得很尴尬,因为有些贫困户家庭条件要比我们教师好(有汽车有楼房的)。次数去多了,贫困户家里还烦,现在基本是聊不了几句,他们就显得不耐烦了。
三、为什么参与扶贫的教师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特别是农村教师?
四、如果上级检查出了什么问题,处理人时,贫困户的结对教师是跑不掉的。可是贫困户反映的问题,我们教师也解决不了。
像我包的贫困户(是腿部残疾坐轮椅)反映门口路不好,确实从他们家到村里的主路(40米左右)是坑坑洼洼的砖渣路,一到下雨就无法出门。这个问题我和学校负责人反映了,他们也反馈到村里了,但是半年过去了,路还是没修好。
五、快两年了,贫困户家庭情况感觉还是那样,基本变化不是太大。但是听村里干部讲都快脱贫了,应该是扶贫手册上的数据脱贫吧。
这个老师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日,半月谈发布文章《一位扶贫干部的心里话》后,也有很多参与过扶贫工作的教师在留言里表达了他们的苦衷:
相关新闻:《半月谈评论:三尺讲台是老师最好的扶贫场所》
在半月谈19日发布的文章《即使不教课也得去扶贫?一位乡村教师的困惑》中,安徽某市郊区农村乡镇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反映了在老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上级依旧从农村教师队伍中抽调一部分教师,到各个村帮助扶贫的现象。并提出了“课可以不上,但是不能不去扶贫,这样的做法是否过分”等疑问。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抽调教师参与扶贫工作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由于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地方都面临扶贫干部人手不足的问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宣讲政策上有一定优势,因此被一些政府部门抽调参与包村包户脱贫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那位数学老师反映的现象,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教育扶贫是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和提升,许多教师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城市学校和教师,纷纷采取支教、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参与扶贫攻坚,值得大力提倡。
那么,教师被抽调参加与教育并不直接相关的扶贫工作,是否值得提倡呢?
表面看,教师参与扶贫,能够缓解扶贫队伍人才不足问题,对完成紧迫的脱贫任务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实际上,教师牺牲了本该用于教书育人、研究业务的时间参与扶贫,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来说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更何况教师在动员社会资源上并不具优势,参与脱贫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成果寥寥。
一位贫困户通过教师的宣讲了解了一些扶贫政策,几十名学生却因此遭到了学习上的损失,这笔账划算吗?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不管是参与扶贫还是对社会做贡献,教师的主阵地始终应该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站在讲台上,教师才能对社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前许多贫困地区学校硬件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却普遍面临人手少、素质待提升等问题。
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最需要的不是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包村入户,而是要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站到讲台上去,这才是政府部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