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环村果农在采摘葡萄。
冷链专线助力象环村葡萄销售。
福安象环村探索出在盐碱荒滩种植葡萄的科学方法,经过30多年努力,几乎家家户户种葡萄,葡萄产业成为象环村的支柱产业——
近日,福安市葡萄物流中心冷运专线正式启运。“有了冷运专线,根据市场需求,福安的葡萄24小时可以省内配送到户,48小时直达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福建果之道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福安拥有葡萄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量约8.5万吨,是福建省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优的葡萄产地,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称为“南国葡萄之乡”。其中,赛岐镇象环村葡萄产业的发展极具代表性,该村探索出一套盐碱荒滩种植葡萄的科学方法,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葡萄之村”。
盐碱滩上筑起“葡萄梦”
象环村位于赛江之滨,历史悠久,下辖长岗、流水坑、兰茂里等自然村,全村630户3180人。
象环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然而滩涂盐碱地对于传统农耕却是“硬伤”,要改造成耕地,需靠大量淡水长年冲洗才可用于种植。以往的象环村,多见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
良田少,光靠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有大面积滩涂,可盐碱地上能种啥?让盐碱荒滩“变废为宝”,寄托着多少代象环人的致富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陈玉章买了货车跑运输。那时,他跑山东时经常从烟台捎带葡萄回来,送给亲朋好友。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经过长途颠簸,带回家的葡萄多已面目全非。“要是我们这里的滩涂也能种葡萄就好了。”陈玉章遗憾之余,萌生回村种葡萄的念头。
1984年,陈玉章等4位农民在村里率先试种葡萄。当时,一些专家认为福安的气候温暖潮湿,容易发生病害,不适合栽培葡萄,更别说还种在盐碱地。可陈玉章等人还是决定从省农科院引回葡萄种苗,种在6亩盐碱地里。
改造土壤,选择耐海风海雾、对土壤适应性强的葡萄品种……象环村迈出葡萄种植第一步,随着效益逐渐显现,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盐碱地上种葡萄,象环人梦想成真!
脱颖而出引领产业发展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象环村的果农们在科技人员指导下,遵循“水盐运动”规律,进行科学种植葡萄。
“水下去盐下去,水上来盐上来。”春秋两季土壤易返盐,果农们就加强灌溉或进行绿地覆盖,避免返盐引发葡萄苗株死亡。经过多年探索,巨峰葡萄品种以适应性强、品质佳等优点脱颖而出。象环村土壤盐分高、富含矿物质,可帮助葡萄排酸,加上土壤微量元素多、日照充足等因素,经过科学种植和管理,这里的葡萄具有上佳品质。
随后,福安市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象环村为中心,让群众就近购苗、就近取经。象环村种植葡萄的科学方法渐渐向外辐射,带动了全市葡萄产业的发展。
当地政府又因势利导,以连续三年每年财政补贴60万元、新植面积3000亩至4500亩的鼓励政策,掀起了科学推广种植巨峰葡萄的热潮。市里组织实施了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项目,采取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与先进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技攻关,还制定了绿色生态、保质保鲜等贯穿整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一系列科研成果。
2008年6月,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专家组评审,赛岐葡萄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同年,福安巨峰葡萄基地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称号。
“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采摘一串水溜溜,品尝一口甜溜溜。”这顺口溜说的就是象环葡萄。近几年,福安大力推广钢构大棚、葡萄套袋、避雨栽培技术,葡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象环村的葡萄示范园区,也全面推广农业“五新”集成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基本实现田园标准化、道路网格化、环境园林化,葡萄示范园区也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科普、采摘的乐园。
如今的象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葡萄,村民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绿树掩映中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早年日子苦,讨媳妇都不容易,现在媳妇就‘挂在’葡萄枝上。”这里的果农生动地形容种葡萄带来的幸福生活。
“枝头”到“舌尖”一天直达
相比于其他地方,以象环葡萄为代表的赛岐葡萄转色时间早,所以能抢占先机上市,而且由于种植讲究标准化,深受市场欢迎。
“每亩产量控制在900公斤到1000公斤,葡萄糖度控制在17%到20%之间,单串葡萄数量35粒到45粒,单粒葡萄重量11克到13克。”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果农许光华说。
“种葡萄不能闭门造车,哪里有新品种、哪里有新技术,我们都要了解、都要学习。而且,还得摸清市场需求。”从2000年开始,许光华就紧跟着葡萄种植的“风向标”,对最新栽培技术和主要葡萄市场情况了然于胸。
在赛岐源恒合作社位于象环村的种植基地,有一片地种植葡萄“二季果”,“二季果”指的是一年能结两次果的葡萄。2003年,许光华外出考察时听一位台湾客商介绍“二季果”品种,他敏锐地意识到,“二季果”可在冬季上市,这正是新鲜葡萄稀缺的时候。夏天嫩芽要遮阳降温,冬天转色期要加温保暖,挂果期不能太长……从2004年开始,许光华在象环村与相邻的苏阳村率先开辟试验田,随后“二季果”逐渐成为合作社“当家小生”。成功种植“二季果”,许光华和合作伙伴黄子文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与周边果农共享。2008年,在市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二季果”向全镇推广种植。
目前,象环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在销售旺季,果农们积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扩大销售,为当地生态葡萄销售“植入”互联网基因。“仅通过网上接单加快递配送,我们村平均每天葡萄销售量就有20多吨,实现从‘枝头’到‘舌尖’24小时直达。”象环村村支书陈友峰说。
象环村返乡创业大学生陈莉瑾成为抢先尝到“互联网+”甜头的“葡萄妹”。她家以大棚种植巨峰葡萄,主要通过论坛发布销售信息,旺季平均每天售出近两吨。4年前嫁到村里的林珠莲,今年也学着将自家葡萄放到微信朋友圈叫卖。“客户群扩大了,每天能卖出200多箱。”林珠莲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