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手艺人陈龙川造船30载 手艺面临失传寻“真”有缘人

海西晨报

陈龙川精心打磨每个船构件。林木阳摄

遵循传统工艺打造的古帆船模型。

在陈龙川的石头房外,有一个锚柱,是以前大货船停船用的锚柱码头,如今成了一个休闲石凳。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里是一处繁忙的渡口,南来北往的帆船在此停留。而如今,这里变成了旅游客运码头。当年百舸争流之景已消失,造船师傅也大多“洗脚上岸”,只有陈龙川还不舍丢下这门手艺,改做船模,兼修渔船。

在时代浪潮中,没有创新的老手艺也会失去生命力。这就需要让这门手艺在市场中提升应有价值,焕发新生命。

在翔安区大嶝岛上,有位远近闻名的造船手艺人,大家称呼他为“造船川”。

这位“造船川”原名为陈龙川,今年已66岁,出身造船世家,从小与船结缘。年轻时,陈龙川以造大帆船、修货船出名。近年来,他“洗脚上岸”,潜心创作,根据传统的造船工艺,专做微型古帆船模型。因制作用心,作品精致,他的船模深受世界各地收藏者的喜爱。

如今,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手艺人始终牵挂着一件事。那就是这项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前几年,陈龙川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材料,想将这门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陈龙川看来,花一个月造一艘价格在两三千元左右的船模,已然无关谋生,而是为了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遵循传统技艺

手工打造船模

在大嶝客运码头旁,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石头房,是陈龙川的工作室。与其说工作室,不如说是一间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木头、工具,都是陈龙川做船模的材料。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陈龙川常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此时,陈龙川正聚精会神地打磨着桅杆。手工打磨发出的“沙沙”声,让周围显得愈加安静。

工作室里,一艘已经完工的古帆船模型非常抢眼。船体被刷上白漆、红漆,船身具有曲线感,船上的构件从龙骨到桅杆,从船舱到木锚都十分精致。

“船模按比例缩小,该有的配置和大船是一样的。”陈龙川说,闽南古帆船上有十二生肖。除了龙骨外,在船头点“龙眼”,船头做“虎头”,船舱甲板做“马面”,船舱卫生间做“兔厕”,帆架做“猪架子”等,船构件均以十二生肖命名。

陈龙川说,船在海上祈求的是一帆风顺,因此造船人也遵循古法造船。比如,他会选择在一些吉庆日子,把船的“龙骨”“虎头”等主构件先做好,其余部分再挑时间慢慢做。

造船遵循古法,陈龙川使用的刨刀、锯子、刻刀、锤子等造船工具也十分传统。尽管船模的构件微小,但陈龙川总喜欢手拿一把长斧削木片。旁人看着很不解,他笑着说:“习惯了,这样能保证技法不退步,确保下海修大船时,还能抡得动大斧。”

出身造船世家

与船相伴30载

1952年出生的陈龙川是土生土长的大嶝人,从祖辈开始就以造船为生,是名副其实的造船世家。

陈龙川的父亲陈德记参加过于20世纪60年代开办的福建省帆船建造培训班。祖传手艺加之专业培训,让父亲的造船技术堪称“大嶝第一”。

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陈龙川对造船也深感兴趣。于是,13岁的他就离开学校到大嶝航运公司,和父亲学手艺。

“父亲对我很严格,当学徒时,什么事都要做。”陈龙川回忆,当时个头小小的他跟着大人们一起去拖船,抡斧拉锯,很是辛苦,但他学会了吃苦耐劳。

令陈龙川自豪的是,在学徒期间,他和父亲建造过载重45吨、长近30米的帆船。在父子俩的改良下,这艘大嶝运输式帆船由于降低桅杆,加宽主帆,因此航速有所提升,备受赞誉。

3年后,陈龙川一出师他就组队外出修船、造船,沿着大嶝岛的海岸线北上南下,吃住都在船上。

30多年来,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地区,都曾留下陈龙川修船、造船的足迹。“叮当作响”的造船岁月成为了陈龙川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这也是他多年来不舍得丢下这门手艺的原因。

废弃大船“再生”

不失古朴韵味

2000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陈龙川应邀为第四届世界同安联谊会主办方建造一艘古帆船模型做开幕式展示。陈龙川根据客户的需求,按比例缩小,用了半年的时间打造一艘长约5米的帆船模型。从此,陈龙川走上了建造古帆船模型之路。

从造大船到做小船,虽然不再风餐露宿,但陈龙川花的心思更多了。只见陈龙川手拿刻刀,细细雕刻一个木锚,木屑飞花般掉落一地。半天光阴,在敲敲打打中过去了。

陈龙川说,一艘船模要经过下料、拼装、抛光、上彩等数十道工序,仅零部件就有上百种,每个构件都要精细,才能严丝合缝。因此,他做船的速度很慢,一艘1米左右的船模通常要花费一个多月,且越小的船模越费时费力。有时,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构件要打磨半天。

陈龙川慢工出细活,每艘船模的桅杆、帆布都是可灵活摆动的,与大船的功能无二致。

为了留住帆船模型古色古香的韵味,陈龙川制作船模的材料大多是从废弃的大船上取下来的。先把木头在海中浸泡半年,再自然晒干,就是制作帆船模型的好材料。

就连帆船上的黄布,都是陈龙川用天然颜料在白麻布上染出来的,这样可以确保一艘船保存六七十年。

手艺面临失传

寻找“真”有缘人

熟悉陈龙川的人都知道,他待人随和,但在造船方面却十分讲究“缘分”。他从不轻易替人造船,造好的船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标价,都是看缘分而开价。有时遇上有缘人,他甚至会把模型送给对方。要是没有“对上眼”,就算对方开价上万,他也会断然拒绝。

有一次,一位台湾顾客想购买他的船模。言谈中,得知顾客诚意买船作为收藏纪念,陈龙川就把船模赠送给对方。后来,顾客觉得不好意思,坚持回礼以感谢陈龙川。

陈龙川从不自称师傅,他认为手艺活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每一艘船模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说,学习传统手艺,行规很重要,不能借此牟利,万事和顺最重要。

近年来,不断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人慕名前来,请他制作船模,其中就有很多华侨想以此作为纪念品收藏起来,留住一份乡愁。

“可惜,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项手艺了,之前也有教过几个徒弟,有的学成转行了,有的学到一半就跑了。”谈起这个话题,陈龙川万般无奈。

早些时候,造帆船的技艺在大嶝并不罕见,但随着以电力为动力的挂机船普及以后,借风力行驶的大帆船便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会造仿古帆船的人越来越少,陈龙川担心这门又累又不赚钱的手艺会失传。尽管如此,他也坚持不轻易传艺,直到发现真正想学、能认真学的人,他才会倾囊相授。(海西晨报 记者 洪丽敏 )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