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为厦门跨岛发展铺“通途”(图)

厦门网

纵横交错的路网为厦门改革开放铺设“通途”。(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编者按

厦门经济特区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沧桑巨变、成就辉煌,离不开广大老同志的无私奉献。他们既是特区建设的亲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相关政策和制度创新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对改革开放的感悟更多、体会更深。

今起,市委老干部局与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展示老同志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欢迎广大老同志踊跃投稿。

记者  陈  璇

通 讯 员 吴玉鑫

最近,关于厦门交通建设的好消息接二连三:第二东通道工程预计10月开工;备受关注的翔安机场高速公路正式获批;厦门4条地铁线建设马力全开、捷报频传;厦门正考虑引进智轨列车,用于缓解海沧大桥、翔安隧道的交通压力……

这些好消息让老领导潘世建激动不已,作为长期工作在厦门交通谋划、建设、指挥一线的老领导,他见证并推动了厦门多条道路、桥梁的建设,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从一个只有一条海堤出入的岛屿,发展成拥有“两环八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海湾型城市。他以当事者之声、亲历者之悟,讲述了厦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第1

建成全国第一座跨海大桥

1986年夏天,时任厦门市交通局副局长的潘世建还未满34岁,接受了承建进岛通道的任务。满腔热忱的他经常从市交通局骑自行车赶到高崎海边工地,戴上安全帽,健壮黝黑的身影便融入工地中。潘世建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犹新。

“当时高集海堤是进出岛唯一通道,每天都堵。”厦门人热切盼望建一座跨海大桥,解决跨岛交通问题。1988年1月,高集海峡大桥(厦门大桥的工程名)正式动工。为解决建设初期资金的困难,厦门市决定发行建设债券。厦门人知道建桥需要巨额资金,排起长队,不到两天,就将1000万元大桥债券抢购一空。发行债券,也创新了当时中国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

“当时为了获得中央支持,厦门领导一次次跑北京。有时凌晨到北京,就住在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招待所的地下室里,白天找领导,争取支持。”

“在今天来看,厦门大桥是一座普通的桥梁,但在30年前,它却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潘世建颇为骄傲地介绍,厦门领导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争取中央支持,从伊拉克调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桥梁施工设备,请来中国权威桥梁设计单位和一流施工队伍,克服了许多前所未遇的困难,成功为厦门经济发展铺出一条康庄大道。

世界唯1

同时修三座跨海通道的城市

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厦门是世界上唯一同时修建三座跨海通道的城市!”潘世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厦门大桥通车后,厦门经济迅速腾飞。当时有一种思潮:先把岛内建设好再考虑岛外,但市领导下决心要将厦门从海岛型城市扩展成海湾型城市,岛外人民也有权利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跨岛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外交通,仅有厦门大桥远远不够。”

从1996年开始,厦门跨岛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速度越来越快:1996年至1999年,建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2005年-2009年,建成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2006年-2008年,2年建成杏林大桥; 2006年底,集美大桥正式动工,仅用1年半就全线通车;2017年底,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目前,海沧隧道施工正快马加鞭……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厦门形成了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创下了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3大首创

BRT快速便捷成全国典范

今天在厦门,平均每天有33万人次选择乘坐BRT出行。作为全国首条高架且全程专用的快速公交线路,厦门BRT已经成为典范,创下了三个全国首创纪录:全国首创多形式组合;全国首创采取高架桥模式;全国首创一次成网。

看到市民享受着快捷出行的便利,作为BRT的建设指挥者,潘世建深感欣慰。“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谋划修建BRT,到2008年建成通车,前后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过程艰辛至今难忘。当时有不少不理解的声音,包括我的一些朋友。因为BRT经过闹市,又是高架,居民的顾虑我们完全理解,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到沿线居民家上门拜访,耐心做说服工作,做隔音板解决噪音问题、种绿植美化桥墩……想尽办法减少对沿途居民和城市景观的影响。”

目前,6条BRT线路以约5%的公交车辆数承担了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13%,获评“厦门最受欢迎的公交线路”。“如果没有BRT,厦门要增加多少公交车,不敢想象。”

融通8方

交通路网内畅外联

“厦门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很早就看到未来的交通趋势。翔安隧道将翔安变成进出岛重要门户;修杏林大桥时,说服铁道部,公路桥和铁路桥一起施工,以便今后腾出手改造海堤;修集美大桥同时修了BRT车道,还在沿线设立了四处互通立交,驾车仅用8分钟即可跨海,且双向8车道的跨海大桥,仅用1年半就建成通车,是世界同型桥梁的建设速度的2倍-3倍。”说起厦门40年来的交通网建设成就,潘世建如数家珍。

横跨天堑的桥隧,就像一根根动脉血管,将岛内外紧密相连。随着成功大道、海翔大道、环岛干道、演武大桥、灌新路、集灌路、同集路等一批工程的建设、改造完成,厦门城市快速干道交通网基本贯通,内畅外联,“海湾型”城市有了完善、高效的交通运输骨架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潘世建特别自豪,“厦门在交通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高素质的体现。”

贴着海平面舒展开的演武大桥就像系在美女腰上的飘带,婀娜多姿;蜿蜒穿山而过的文曾路让驾驶者一分钟内从闹市穿越到世外桃园;杏林大桥和集美大桥像并肩而立的姐妹,以刚柔合璧的柔美曲线耸立于浔江湾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厦门人不惧任何险阻,修路钻隧架桥,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一次又一次托举起厦门城市发展的梦想,发展体现合谐,市民得到实惠,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一首改革开放发展的壮丽诗篇。”

【人物原声】

“厦门的交通,不论从前瞻性、科学性,还是从适应特区改革开放的规模角度来说,都走在全国前列。厦门人以‘移山填海’的海堤精神,修路架桥建隧,将一座孤岛变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为特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