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福州造!工程师阵容豪华(组图)

海峡都市报[责任编辑:黄如萍]

大家都知道,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但很少人知道,马尾也是近代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1918年,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在这里成立,1919年,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在这里试制成功。

我国自制的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1919年8月)

“灰机,灰机”已经在福州叫了整整一百年。这一期的“海都博物馆寻宝记”,我们带大家去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看“灰机”。

两位“飞机之父”与福州马尾

在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广场上,一架铁制的飞机十分惹眼,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按接近1∶1比例建造了飞机模型(由马尾造船厂制造)。

▼▼▼

而在博物馆四楼展厅内则有一架按照1∶4.3的比例制作的木质飞机模型。

▼▼▼

这两架飞机模型的原型就是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它有一个朴实的名字“甲型一号”。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甲型一号”的研制背后的故事。

1915年,北洋政府命海军总长、福州人刘冠雄从海军中挑选人才,派出十二人赴美学习;而留英的巴玉藻、王助等十余人后转往美国深造。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四人因成绩优秀,被选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

巴玉藻,祖籍内蒙古,出生于江苏镇江;王助,河北人,出生于北京(北平)。这两位是当年的航空学霸,前者被钱学森称为“中国航空之父”,后者被称为“波音飞机之父”。

左为巴玉藻,右为王助

从麻省毕业后,国内政局纷乱,他们不得不留在美国,巴玉藻被美国通用飞机厂聘为总工程师,后又被寇提司飞机制造厂聘为设计工程师;王助在波音公司(当时称“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任第一任总工程师,至今波音公司在西雅图的博物馆还有王助的铜匾像,并刻上“波音公司第一个工程师”。

波音公司博物馆雕有王助肖像的铜匾

1917年冬,国内局势稍稳,巴、王以及一大批航空才子纷纷回国,报效国家。他们虽不是福建人,但命运却把他们与这座东南沿海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福州马尾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研制了这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为何选择马尾?

因何选择马尾办飞机制造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大概与当时海军中福建人才众多不无关系;而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我国并不生产制造飞机用的钢、铝等金属材料,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产得又多又好。

当时曾考察天津大沽口、上海高昌庙等地,最后海军部以“福州马尾地段最宽,足敷展布,厂所汽机,尤足为兴办基础”(《海军大事记》),提出建厂议案。总之,1918年初,福州船政局挂上了“制造飞机处”的牌子,巴玉藻任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为副主任。

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拥有当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4位航空工程师,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可以媲美美国最著名的波音公司。

1918年,马尾海军制造飞机所创办

“甲型一号”,一架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机身木质,高3.88米,身长9.32米,幅长13.70米,最大时速126公里,空机重量836公斤,载重1063公斤,飞行高度3690米,可航行3小时,航距340公里,乘员2人,可载炸弹4颗。其性能不亚于当时欧美产飞机。

1919年8月,“甲型一号”下水试飞

第一次试飞的时间较为确切:1919年8月。至于是否成功有两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失败了,试飞时因操纵不慎坠水,机身损坏,直到第二年“甲型二号”研制成功,由一位英国飞行员试飞才取得成功。

另一种说法是:有个英国人在马尾制造飞机处参观后,不屑一顾地说:“这种飞机只能供人观赏,哪能飞上天空?”(《马尾船政局首制水上飞机概述》)当时亲自试飞“甲型一号”的是孙中山的侍从武官、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当时万人空巷,人群挤满了马尾海岸,飞机成功飞起。

这个版本之后还说,消息传到北平,徐世昌特颁发命令,给巴玉藻晋升官资……

后来的“巴王”

无论哪一种说法,在中国东南角的马尾,中国飞机飞起来了,飞机制造业也得到了缓慢式的发展(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从建厂到1828年,巴玉藻们制造出了12架飞机,而且飞机的质量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际标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的展板资料

1928年夏天,巴玉藻前往德国柏林参加世界航空展览会,会后又去英、法等国考察。回到马尾,巴玉藻即感不适,全身酸痛,面部浮肿,病发时口吐白沫。据说,他被送到马尾一家医院求治,被误诊为小肠炎,最后船政局花重金用军舰专程从上海请来法国名医,诊断的结果是脑中毒,但已回天乏术。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有人疑是在舞会时遭国外间谍下毒,“中国航空之父”1929年逝世时未满37岁。

王助接过了巴玉藻的棒,在制造飞机处继续经营了两年,当时国民党限制马尾船政局的作用,要将飞机厂迁往上海,王助愤而辞职。(《福建文史资料》)

不过,离开马尾的王助在新型飞机研制中,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外航空界将他发明的飞机尾轮,命名为“王助轮”。1949年,在美国的钱学森希望回国,被软禁长达五年,而期间王助给了他很大的帮助。钱学森在晚年曾亲手写下对自己影响深刻的17名老师,其中对于王助的备注是“经验设计”。

钱学森(左)与王助

值得一提的是,王助娶了萨镇冰的孙女萨闺琛为妻,他们过继了巴玉藻之子钟英为义子,更名王钟英。1965年王助在台南去逝。

背后的福州人

当年,和巴玉藻、王助一起进入麻省理工学习的还有一位福州学霸——曾贻经。无论是“制造飞机处”经营还是“甲型一号”研制,都有幕后英雄曾贻经的功劳。

曾贻经,字稔畲,闽侯人。在麻省,他的研究方向是发动机。经巴玉藻介绍,他进入了美国寇提司公司学习飞机发动机,很快就成为出色的航空动力学专家。

“戊三”水上,机前为巴玉藻(中)、王助(右)、曾颐经(左)

“甲型一号”机体设计制造由巴玉藻等人负责,曾贻经则负责飞机动力;“制造飞机处”他的职位是副主任。在一百年前,从这位福州学霸口里说出的飞机一定是“灰机灰机”。王助离开制造飞机处后,接任者正是曾贻经。

1931年,马尾飞机厂迁往上海并入江南造船所,曾贻经担当起了迁厂职责,飞机厂很快在新址形成生产能力,至1937年,曾贻经主持的制造飞机处在上海共造出水陆两用飞机、陆地教练机等10架,其中1934年7月制成了配套“宁海”号军舰的舰载飞机“宁海”二号,首创了国产的舰载飞机,还仿造组装了美式双翼陆上教练机12架。

抗战爆发后,曾贻经主持修理及制造了大量的各式飞机,为抗击日寇做出重大贡献,在当时空军界赢得“马尾派”之称。抗战胜利后,由他创建的空军飞机三厂奉命派出一批包括马尾出身的人员到台湾接收日军各工厂,在台中组建起了一家飞机制造厂。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