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各庄乡奶西村因拆迁砌墙封路
学校围成孤岛 学生翻墙钻洞
“为了上学,孩子每天翻墙钻洞太危险了!”市民卢先生日前向本报反映,孩子在朝阳区崔各庄乡奶子房小学上学,因为学校周边拆迁,圈建围墙,封堵道路,导致孩子上学或者绕远两三公里,走车流密集的公路,或者穿行拆迁废墟,翻墙钻洞。家长希望给孩子留一条“绿色通道”。
学生上学需要穿过拆迁荒地,并翻墙钻洞。罗乔欣 摄
拆迁荒地暴土扬长
上百学生每天穿行
5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奶子房小学。只见学校所在的奶西村已经基本拆迁完毕,只剩奶子房小学等几座建筑孤零零地保留在一大片荒地上。学校周围不是残垣断壁,就是铁皮围挡,一阵风刮过,暴土扬长。
放学时分,校门口热闹起来,学生们说笑着陆续走了出来,其中一部分迅速被家长开车接走,而大部分学生自己步行回家。记者跟上一群孩子,一起沿着村子的小土路向东南方向穿过村子。小路蜿蜒在拆迁荒地上,崎岖不平,既有大车碾轧后的深坑,也有渣土遗撒后形成的土坡,而小路两侧全是被绿色的网布覆盖着的拆迁废墟。“这些绿网是今年才铺上去的,去年破房子什么的都露在外面。”孩子们一边说,一边领着记者向前走,脚下不时被散落的电线绊一下,踩到砖头瓦块时崴一下,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孩子们估计,每天大约有一二百人这么抄小路。
走了15分钟,孩子们来到村东南角的一扇铁栅栏门前。只见铁门锁着,可孩子们十分熟练地把书包从栅栏间隙中扔过去,然后鱼贯侧身而过。原来栅栏被掰断了一根,10厘米的间隙变成了20厘米,孩子们就可以轻松钻过去。记者注意到栅栏门边还有一处更大的间隙,更便于出入,但却被人用木板堵住了。而且栅栏门外倾倒了一大堆渣土,目的就是阻碍出入。渣土堆增加了孩子们钻栅栏的难度,而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像做游戏一样,兴奋地跳下渣土堆,一身尘土地继续走。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西边还有一个类似的铁栅栏门,有保安看着,有时为了一些车辆运输,会打开大门。但是从那个门走,意味着孩子要在外面的公路上走更长一段路,交通安全同样堪忧。
栅栏门外就是顺白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双向混行,道路两侧同样是施工围挡和拆迁的建筑。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路边走着,歪斜的围挡在风中摇晃着,一辆辆重型卡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孩子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走了几百米后进入了奶东村。
相邻两村立围墙切断道路
学生抄近道或钻洞或翻墙
为什么孩子上学的路这么艰难?据反映问题的卢先生介绍,奶子房小学位于奶西村,生源主要来自奶西村和奶东村。奶西村拆迁后,建起了一大圈围墙,截断了连接两村的主干道。原先从他们居住的奶东村,沿主干道只要向西走10多分钟就到学校了,而现在只能七拐八绕地走小路。原先孩子自己上学放学家长都很放心,但现在只能尽量接送孩子,还有很多没时间的家长只能任凭孩子翻墙钻洞了。
记者在奶东村的西口看到,原来的主路也被水泥板等杂物阻挡,禁止车辆通行。而西口正对着围墙上还有一个修补的痕迹。一位家长说,这是原先孩子们上学钻洞的位置。由于一两户拖延搬迁,围墙留了一个1米多高的洞。去年孩子们一直从这个洞穿过去。但今年洞口被封上,又被气愤的家长扒开,折腾了两次。5月9日洞口被彻底封堵后,孩子们只得“另辟蹊径”。
其中一条小路就是翻墙头。在奶西村一侧,孩子们指着墙根下一个破沙发说:“那就是我们爬墙的地方。”只见水泥砖墙大约2.5米高,踩着一个破沙发就能翻过去?看记者不信,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手脚比划着说:“原先这有一座梯子,上去容易,墙那边下去就难了!”
而后记者绕到奶东村,在围墙另一侧看到,那里只有一个小土堆上放着一个红色沙发,距离墙头还有近2米高。“我们就是这么跳下去的。”男孩坏笑着问记者:“还有女孩和我们一样翻墙呢!你敢跳吗?”旁边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怯怯地说:“反正我不跳。”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女孩爬上了墙头,却怎么也不敢跳下来,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被一个叔叔从墙头上半扶半抱了下来。大约一周前,梯子被撤走了。
拆迁荒地按要求封闭管理
学校唯一通道多绕两公里
记者与学校的门卫聊天得知,目前在校生大约300多人,因为奶西村拆迁了,所以剩下的孩子大部分住在奶东村。关于学生翻墙的事儿学校是知道的。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拆迁荒地安全要求,必须建围挡进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对此也很无奈,只能反复教育孩子和家长注意安全,要走大路,不要翻墙钻洞。
对此,家长们表示确实接到了学校的通知。但问题是,孩子们没有更安全更便捷的上学道路。村子拆迁后留给学校的所谓大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从学校出发先向西600百多米,进入来广营北路,向南走500米后,再向东拐入顺白路。记者测量了一下,这样从学校到奶东村大约要2.5公里。记者步行这段路大约30多分钟,而且附近工地多,大量工程车辆和渣土车从路口拐出,速度很快,倒车时也不管不顾,确实危险。
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她宁可带着孩子走小路、穿废墟、钻栏杆,也不想让孩子走顺白路:“路上那些大车发出尖锐刹车和鸣笛声,我都害怕。为什么不能留给孩子一条绿色通道呢?哪怕只在上学放学时开放。”
本报记者 罗乔欣 通讯员 常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