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品牌建设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8日电 为宣传知名国产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2017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对“中国品牌日”设立的建议,自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如今,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即将到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软价值研究中心主任张海冰近日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品牌的建设和培育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感受,并需要从三个方面投入。

品牌建设需三方面投入

据悉,官方发起的“中国品牌推进行动”曾提出,应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和创新五个维度对中国品牌进行品牌培育,对此,张海冰表示,品牌是对产品(或服务)的群体性认知的高度凝结,是一种重要的软资源。

张海冰总结,品牌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专门的过程,需要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有效投入因子,就是通过设计、构思、创作,形成品牌本体,这是一个由商标、logo、口号、故事等构成的体系;二是传播群体广度,就是通过宣传活动、媒体、口碑等等,使得品牌尽可能多的被目标群体知晓和了解;三是软价值乘数,通俗地说,就是提高品牌打动消费者、在消费者心理和感受层面引发共鸣的能力。握这三个方面的投入,就能事半功倍、精准高效地培育品牌。

此外,张海冰认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培育,要注重体现中国文化,但是这不等于简单堆砌中国元素,而是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感受。

中国品牌认同度待提高

张海冰认为,经过国内厂商和各方面的努力,中国制造等同于廉价、低端、山寨、劣质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了,不仅像茅台酒、同仁堂这样的传统品牌保持了很高的软价值含量,继续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着中国品牌,华为、海尔等企业在打造民族品牌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些国产高端品牌也逐步实现了“优质(量)、优品(牌)、优价(格)”,像华为Mate10保时捷版手机在欧洲同样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谈及消费者对“洋品牌”盲目崇拜,张海冰表示,这种状况也已经有所转变,大家逐步了解到,很多洋品牌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只是贴上国外的标签后就能以更高的价格返销国内,这也从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品牌的重要性。

在张海冰看来,当前,在与国外大品牌的竞争中,本土品牌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整体上还处于比较中低端的位置,在服装、化妆品、汽车等领域,高端品牌基本上还在跨国公司掌握之中,中国品牌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

做品牌实际上是比情商

谈及品牌自信和影响力以及国民的认同和支持,张海冰称,在提高有效投入因子、扩大传播群体广度和提高软价值乘数三个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

在张海冰看来,品牌培育需要市场调查、消费者调研,需要借助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的很多工具,在数据和论据的基础上,加上情感、灵感、创意等创造性思维投入,扎扎实实在有效投入上下足工夫,才会有真正的品牌自信。不能随意性过强,拍脑袋就是,不行推到再来。

同样,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实际上是扩大传播群体广度,张海冰称,这不是靠在媒体上轰炸能实现的,搞不好还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做品牌实际上是比情商,怎样让消费者感到舒适而又能接受,这也是专门的技术和学问。

至于如何增加国民的认同和支持,张海冰认为,需要品牌培育者从消费者的感受和精神需要出发。身份、地位、审美、时尚、亲情、社交……满足目标消费者的不同的精神需要,唤起他们的群体性认知,就是增加国民认同和支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