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南安诗山一文艺宣传队50年后再相逢

海丝商报

上世纪60年代末,南安诗山有一支小有名气的文艺宣传队,带着《珍宝岛战歌》《白毛女》等一个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歌舞节目,走遍当时蓬华、大演、民主、钱塘等10多个山区大队慰问演出。26日,在宣传队成立50周年之际,他们重新聚集在一起。

昨日,记者来到诗山,听原山一大队文艺宣传队讲述他们的故事。

队员们有知识有相貌自学自编自演节目

原山一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67年,前身是群声剧团和山一大队俱乐部,共有40多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50年前,我们还是一群蹦蹦跳跳的小年轻,中学刚毕业。现在最年轻的61岁,最大的78岁了,都老了呀。”原山一大队文艺宣传队老队长黄美德笑着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队员都是各个生产小队里有知识长得也好看的小年轻。

“那时候的我们,白天劳动,晚上吃完饭碗都不洗,就冲往现在的西京小学排练。”黄美德说,节目都是自学自编自演,有歌舞、快板、样板戏等。

排练好这些节目后,宣传队就在山一各生产小队表演给大家看,后来山一文艺会演、诗山公社会演、南安会演也有他们的身影。当然,小有名气的宣传队也会到偏远山区大队演出。

队员陈亚小在当时能歌善舞,主要负责现场统筹,“我演白毛女这个角色时,就将爷爷奶奶的破衣服拿出来穿,现在想想觉得还挺开心的。”

曾肩挑道具服装徒步几十公里到山区演出

“我们当时在诗山公社算是出名的,蓬华、大演、民主、钱塘等10多个山区大队都邀请我们去演出,也去过安溪永春等地演出。”黄美德说,在文艺生活贫乏的时代,农民们也没什么娱乐生活,所以都很支持和喜欢宣传队。

“我们肩挑着道具和服装,徒步几十公里从诗山街走到山区里去演出。”黄美德说,当地的村民们会搭戏台,一开演,台下挤满了观众。

“大约在1972年,队员有结婚的、当兵的、工作的、离开家乡的,都各奔四方了,渐渐地这个宣传队就解散了。”黄美德说,目前她在香港定居。

26日是宣传队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40余名队员从香港、澳门、厦门等地赶回诗山共聚一堂,以一场联谊晚会纪念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这次50周年重聚,感觉十分亲切。”黄美德告诉记者,虽然队员们都有了变化,但还是可以一眼认出彼此。

“宣传队基本上所有人都回来了,带着自己的老伴或孩子、孙子回到这里,一起回忆过去。”黄美德说,队员们一见面就互相问候,话家常,仿佛回到了往昔开心快乐的日子里。(记者 黄伟励)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