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为中世纪时,世界第一大商埠。余昔久闻其名,惟因居北方,未得机缘,以来探访。今秋就职厦门大学;厦门距泉州仅隔一衣带水,乘轮船往,五六小时可达。阳历十月杪,本校特派教授陈万里,德人艾锷风(Ecke)及余三人往其地搜访古物古迹。余在昔研究中西交通史,得知泉州为中古东西文化交换地点,中外货物输出输入之中心地,今得亲往调查,诚大快事也。兹特将行程及调查所得者,为之详记如下,以飨世之有同癖者焉。
阴历十月三十一日清晨五点半,由大学门前码头雇小划船至厦门镇,换登祥鹏小轮。七点开轮出口,沿厦门岛北行,继则右手可望金门岛。至十一点时,船抵石井,以河水太浅,乃另换小划船,进口至安海镇。愈向内地,河水愈浅隘;将抵安海时,即小划船亦搁浅不能前进。乃有乡人多名,自岸上涉水来负余等及行李至陆。既抵安海,至闽南汽车站候车往泉州。由安海至泉州,有汽车道,长六十里,行四十分钟即至。汽车公司为民办,而军政长官为之设立护路队。盖近年以来,百政废弛,民生日穷,以至土匪遍地,日夜横行,往往有劫车之事也。泉州汽车站在南门外晋江南岸。下汽车后,复乘人力车,入城中天主教堂。途过一长石板桥(见图1),横跨晋江。江甚宽,边有枳沙,水不甚深,涨潮时大船或亦可驶至城边也。《福建通志》卷二谓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晋江也。由江边至城中心,有直达大街(见图2),为石板铺成,街甚宽阔,两旁多有新建洋楼市场。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既抵天主堂(见图3),由艾锷风投刺谒神父任道远(Seraphin Moya)o神父,西班牙国籍也,来华已二十余年。先传教于漳州,继乃来泉州。在泉州已二十年,善操泉州土语,颇识华文。出见余辈,貌极和蔼。引入堂内厅中坐,寒暄毕,导余等至开元寺游览。据寺中石碑,谓寺创于唐睿宗垂拱年间(西历六八五至六八八年),以后历代扩张修理,而有今日宏壮气象。寺之前东西两院各有一塔,高七级,全为岗石构成。各级皆有雕刻佛像,工作精致,尤以东西塔(见图4)为最。塔底镂有释迦佛事迹四十件,他处所未见也。西塔新修理,东塔顶倾斜(见图5),明春亦将重修。两塔皆建于北宋淳化年间(西历九九O至九九四年),工程甚巨,以彼时人民财力,可以任之;若在今日,恐不易举矣。寺中有新立孤儿院并僧人小学。方丈适往南洋群岛募捐,有江西僧某,能普通语,引导吾辈各处参观,大殿亦新修,梁柱皆有绘象:象多有翼,颇异于他处庙宇。任神父谓或受古代基督教堂之影响也。殿中佛像之布置,亦颇异于他处:象在殿之中央坛上,象顶上面有伞盖;四金刚立于坛之四角。四角地上各有大木橱,贮大藏经,年代颇古,多有为蠹虫所蚀,再不为设良法保存,将来必成废物矣。开元寺参观既毕,任神父即引余等至已故教友陈光纯先生家宅,觅一宿处。陈太太亲出接见,给余等以院前洋楼(见图6),临时预备洋式床铺三具,又亲送茶点以充饥,其待远客可谓仁至义尽矣。神父归寓后,又遣人送给晚餐。十一时始就寝。次日,即十一月一日,上午早餐毕后,往教堂谒神父。途间见道上石板有镌阿拉伯文者两块,所云为何,虽不可知,然此等发现,亦犹之地质学家探矿于荒山芜草之中,发现矿苗一块,即以测定山中之蕴藏也。路上石板镌有阿拉伯文,前此泉州多阿拉伯人,从可知矣。见神父后,稍坐,彼即导余等往府学(见图7)参观。府学占面积甚大,大成殿正当修葺,有南宋时石碑尚存,古代榕树多株,粗约四五围。适有晋江人陈育才者,字泽山,能普通语,来周旋吾辈。吾因问彼:“现在泉州尚有蒲姓者乎?”彼云:“仍有,惟有改姓为吴者。宋末蒲姓在泉州颇有势力,当帝昺南奔,蒲姓开泉州城门迎元兵,迫帝昺南奔粤。明初太祖惩罚蒲姓,故改为吴。现今人口约二百余,居南门外,无大势力。泉州南门外塘头山下新自永春迁来蒲姓一户,制香为业。永春蒲姓人口甚众,有千余家云。”陈君所答,乃正吾心所欲问者。陈君给余名片,其职衔有八:一日兴泉永公路总局顾问;二日莆泉漳龙公路筹备处顾问;三日福建实业厅谘议;四日督办福建军务公署谘议;五曰兴泉警备总司令部顾问;六日前厦门道道尹公署实业课主任;七日前南安县知事;八日前泉永公路局局长。职衔如此之多,人必多才多学,所言必可恃也。吾心中所欲访问者,乃宋末元初,阿拉伯人蒲守荿、蒲寿庚至今无后裔在泉州也。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云:“宋德祐二年十二月,蒲寿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于元。考《泉州府志》,田真子,晋江人,文天祥同榜进士,为州司马。蒲寿庚其先西域人,与兄寿岌总诸番互市,因徙于泉。以平海寇,得官。寿庚顽暴寡谋,寿荿为之尽策,密畀寿庚以蜡丸,裹表,潜出降元。但今知寿庚之叛宋,而不知寿荿之主谋也。其子师文尤暴悍,嗜杀;孙胜夫其党也。"余按:宋元《通鉴》云:“我太祖皇帝禁泉人蒲寿庚、孙胜夫之子孙不得齿于士,盖缘其先世导胡倾宋之罪也。故终夷之也。o"陈懋仁仅记其为西域人,未明言为大食(即阿拉伯)人也。然吾人一翻《宋史·大食传》,宋初来中国之使者,姓名多冠有“蒲”字。寿荿及弟寿庚之为阿拉伯人,可以断然不疑。《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四《丛谈》云:“蒲寿庚以有功于元,子孙多显达。泉人畏其熏炙,元亡乃已。明太祖时,禁蒲姓者不得读书人仕。"(转录《闽书》)。曹学佺《泉州府志胜》卷五云:“宋末西域人蒲寿荿与其弟寿庚以互市至。咸淳末击海寇有功,寿庚历官至招抚使。寿荿授知吉州,不赴,劝寿庚以泉降元。策既定,佯着黄冠野服,人法石山中,自称处士,伪示不臣之意。忽有二书生因其昼寝,各投一诗,不著姓名而去。其诗云:‘梅花落地点苍苔,天意相商要人梅。蝴蝶不知春去也,双双飞过粉墙来。’其二云:‘剑戟纷纷扶主日,山林寂寞闭门时。水声禽语皆时事,莫道山翁总不知。’寿荿有《心泉学诗稿》六卷,保存于《四库全书》中”。《四库简明目录》卷十六云:“其诗恬澹闲远,不失雅音。"寿荿、寿庚之子孙,至今尚存。足以证明福建人中有阿拉伯人苗裔也。
参观府学既毕,乃出前门,至宽仁铺府学街参观古回教清净寺(见图8)。寺中围墙皆以岗石构成,上层有阿拉伯文刻石一行,内外皆然。大门向南,甚高,亦俱石也。门顶上有弓月形穴两层,任神父谓仿叙利亚大马色克城( Damascus)大礼拜寺建筑者。进门右手墙壁上刻有明成祖之敕谕如下:“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惟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锡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见图9)既入门,右手有石碑二,立于墙边,无顶盖遮掩风雨,侵蚀多不可辨矣。大门上有阿拉伯文石刻(见图10),译意为:
“此寺为居留此邦回教信徒之第一圣寺,最大最真,众所宗仰。故其名为‘圣友之寺’。建于回教纪元四百年(即西历一OO九年至一O一O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后三百余年,至回教纪元七百十年(西历一三一O年,元武宗至大三年),有耶路撒冷人摩哈美德者,又号泄刺失(Shiraz)之香客,虞克那尔丁(Rukhnaldin)其人,有子曰阿合玛特(Ahmad),出资修葺古寺,大门上弓形顶盖,进门走道,以及门牖皆焕然一新。盖所以敬上帝者也。祈上帝及圣人摩诃末与其家族以后宽宥彼辈也。”
(此刻原为阿拉伯文,昔西班牙神父阿奈资(Arn-aiz)译为法文,见T,oung Pao.1911艾锷风自法文译为英文,余自英文译成汉文。)
其左手有大院,院墙之南面即在外面所见之墙也。墙皆岗石砌成,年久塌败,院内秽污不堪,现赁与回教徒为屠牛场,院墙里面四周上层,亦皆刻阿拉伯文,《可兰经》中佳言也。管寺教主许宝玉先生,字岷山,江苏砀山县人也;民国十三年受北京回教总会派来泉管理此寺。每月由厦门回教总会津贴数元,以作经费。余等问以刻字何解彼不能答,盖古字也,若今文彼必能言之矣。万里特为诸石摄影,以留纪念。后堂乃清同治壬申年四川盐亭人江长贵所重修。江是时为提督,驻泉州,亦回教徒也。堂之四壁,亦皆有阿拉伯文刻石。万里特将其正面左手者拓下,以备存留于厦门大学国学院中。本地回教徒多愚陋,怂恿许君,不允吾辈摄影拓字。许以此乃代彼教宣扬事业,不必阻妨。许君并嘱摄影洗竣,可赠彼数张也。又引余辈至其卧室,观彼教中礼帽、圣经。与许主教同寓有江苏泗阳众兴集人唐某,亦彼教中人;适其外出,故未得遇焉。以前寺址甚大,后因多年无人管理,基址多为外人所占。新近北京回教联合会派人来管理,而已无从稽查以前地基究至何处矣。按:元三山吴鉴《清净寺记》云:“宋绍兴元年,(西历一一三一年),有纳只卜穆兹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此寺于泉州之南城。造银灯香炉以供天,买土田房屋以给众。后以没塔完里阿哈味不任,寺坏不治。至正九年(西历一三四九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摄思廉夏不鲁罕丁命舍刺甫丁哈悌卜领众分诉宪公。任达鲁花赤高昌俣玉立至,议为徵复旧物,众志大悦。于是里人金阿里愿以己资一新其寺。”然则是寺创始于南宋,修于元末矣(此说与阿拉伯文刻石不符,或至正时再修也)。撤那威,即Soraf之译音,宋时波斯湾头大商港也。元顺帝至正七年左右,有摩洛哥国人依宾拔都他(Ibm Batuta),尝至泉州。其游记中有开才龙( Kazerun)人白儿罕乌丁(Burhan-uddin)及塔伯利资(Tabriz)人夏立甫乌丁(Sharif-uddin),皆为当时居留泉州之回教商人领袖(见H.Yule,Cathay Iv,P.119-120)。白儿罕乌丁必即不鲁罕丁,夏立甫乌丁必即舍刺甫丁,毫无疑义。“摄思廉夏”乃(Islam shiikh)之译音,其义犹“回教教师”也。欧人研究《拔都他游记分者,如法国人费兰德(M.Geuand)谓“拔都他决未至印度支那( Indo-China)及支那本部,可断然也。其书数章记以上诸国者,皆伪造也o" (见Yule,Cathay Iv,P.48 Footnote.)拔都他在泉州所见之人名,皆见之中国记载,当可谓之伪造乎!费兰德睹此,当自认失言矣。
回教古寺参观既毕,日已过午,任神父乃率余辈由府学街回寓。路过奏魁宫,亦小寺庙也。其墙壁上有石刻小神像,像顶有十字架象(见图1 1),胸亦有十字架,又有两翼;其为古代基督教徒所遗留者,可以无疑也。任神父谓或为古代聂斯托里派基督教徒(Nes-torian Christians)之遗物云。查中古时代来中国之基督教徒,分聂斯托里派及圣方济各派(Franciscans)o聂斯托里派,唐太宗时即人中国,所谓景教是也,以先来及距策源地近之故,在中国势力最大。圣方济各派,元世祖末,始由约翰孟德高维奴(John Montecorvino)自西欧传人中国,先布教于北京,次乃及于汪古部及泉州两地。《马可·波罗游记》记中国事最详,彼所至各地,若有基督教徒,则必标出。其书卷二第八十二章记刺桐城(Zayton,即泉州古名),未言有基督教徒反教堂。是其地当元世祖时尚无基督教徒也。及至元泰定帝时,高僧和德理( FriarOdoric)过泉州北上北京时,记其地方济各派有教堂二,泰定三年(西历一三二六年)住刺桐主教安得鲁(Bishop An-drew of Pewgia)致友人书,亦言刺桐有教堂二。一在城内,先筑城。一在城外,约半迈耳许,为彼至刺桐后所筑。元顺帝至正六七年时教堂专使马黎诺里( Morignolli)过刺桐,记其地有方济各派教堂三所,皆不言有聂斯托里派。任神父谓吾辈所见之十字神像,为聂斯托里派,似无根据也。吾意以为元时方济各派之遗物也。归寓后示神父以清光绪十五年鄂城崇正书院刊印之《真福和德理传》(Travels of Friar Odoric)传前导言记:“有十字架碑三,其一于万历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西历一六一九年)在泉州南邑西山下出地,崇祯戊寅年(十一年、西历一六三八年)摹勒。其二在泉州城水陆寺中,为大司寇苏石水先生之太封翁所得,于崇祯十一年二月中教友见之,于耶稣受难瞻礼之前日,奉入圣堂。其三在泉州仁风门东门外三里许东湖畔,旧有东禅寺(见图12),离地百步许,有古十字石,在田侧泥泞中。雨淋日炙,苔藓层封,过者不问,见者不识。忽于崇祯十一年二月,耶稣复生之四日,有教友因扫墓见之,遂于三月望前邀集信辈恭奉人堂。"因问神父:“所有三石,是否即在其教堂内?”神父答:“彼亦闻人言此事矣!彼今所居之教堂,仅有三十年之历史。当彼接收管理此堂时,毫不知有古代遗留之物存在。明末清初时,泉州或另有天主堂,后经雍正帝驱逐教士,而堂亦被毁也。彼时教堂地址何在,及存石何往,皆已无从探悉。”泉州城又有英美耶稣教堂两处,建设已六十年,其堂教士对于此事,亦全不知。午餐后复往奏魁宫,万里将前所见之古基督教神像摄影,以留纪念。摄影毕后,复往开元寺东塔,拓塔底释迦佛事迹,而拓工不至。候至晚,乃归寓。
次日,即十一月二日。上午,任神父率余辈参观其西城启明女学及国学专修院之新建筑。其设计绘图,皆神父亲自为之。三级高楼,巍巍入云,在全城中,实为第一。余等升至屋顶高台,远眺全城风景,尽在目中。城为椭圆形,东西长,南北狭,共有七门。南门附近城墙已拆,城内富户住宅甚多,宅中多有园庭,花木蓊郁。吾昔读《拔都他游记》,谓泉州人家多花园。占地甚广,故城市甚大也。今见情形,尚无异于数百年前外国人之记载也。城市未改,而繁盛已非昔日比矣。向东远眺,可望见海。据云距城仅二三十里耳。当宋元之世,泉州为第一大商埠。刺桐城之名,见之于《马可•波罗游记》、《和•德里游记》、《马黎诺里奉使东方录》、《拔都他游记》,具言为世界第一商港。外国贾客蚁聚,蕃货芸集于此。由中国往外国,由外国来中国,莫不于泉州放洋登陆。马可波罗、马黎诺里回欧洲,自刺桐放洋;孟德高维奴、和德里、拔都他来中国,先抵刺桐港登陆。盖宋元时代之上海也。泉州南门外晋江畔,即当时之黄浦江西外国租界也。西极之国如摩洛哥、意大利等,皆有游客足迹至泉州,其大食、波斯之贾胡寄居于此者,当更不知其几千万矣。
自北宋哲宗元祷时即立市舶司于此,征收蕃货税捐,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元既领有中国,市舶制度,大抵皆因宋旧,而为之法焉。泉州之外,复有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今宁波)市舶司,凡七处,船舶至岸,隐漏物货者多,故常就海中逆而阅之。其详可参观宋、元史《食货志·市舶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条云:“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宋史.外国传》及赵汝适《诸蕃志》,计海外诸国距中国远近,皆以泉州为起点。元时西方游客之“才通港”(Zayton,Zaitun,Saiton)(即刺桐之转音)为泉州毫无疑问。然西国尚有多人,疑为漳州者,有疑为今厦门港者,皆未熟中国史书,故有此无谓之争论也。《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产·刺桐》条云:“泉郡绕城皆植刺桐,号桐城,又日温陵城。留从效重加版筑,植刺桐环绕之,其树高大,而枝叶蔚茂,初夏开花极鲜红。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主明年五谷丰熟,谓之瑞桐。”卷四十二《古迹》云:“刺桐城,节度使留从效重加版筑,傍植刺桐,岁久繁密。其木高大,枝叶蔚茂,初夏时开花,鲜红。叶先萌芽而后花发,则年谷丰熟。廉访丁谓至此赋诗云:‘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后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现今有无刺桐,吾忘访焉。《拔都他游记》记载在刺桐所见之大商夏立甫乌丁(Sharif-uddin)及回教教师白儿罕乌丁( Burhan-uddin)二人之名皆见之于吴鉴《清净寺碑》记。“才通”(Zayton)之为泉州,更如日月之明,尚复何疑哉。朱明中叶以后,所以衰败,必因晋江及海港日见淤浅故也。葡萄牙人抵中国后,海外商贾,皆集澳门,英人鸦片战后,商务又移香港;泉州遂日形凋零,无人知其曾为古代世界第一大商埠也。试执泉州市人而问之,即彼亦不自知也。今日尚能维持,不致如邯郸、洛阳之凄凉者,南洋华侨不忘故乡之力也。下高台,任神父导余辈至院隅破屋内观明代古棺七具(见图13),存贮未葬。墙虽挂有留府郡王锦条,然招人承领数年,竟无人间,必其子孙他徙矣。五代时有留从效者,割据漳泉二府,臣服南唐,后封晋江王。此七棺之尸,岂即从效后商欤!
学校参观既毕,神父代吾辈雇人力车出仁风门,至灵山,参观古回教先贤墓。出东门,折向南,有新修汽车道,人力车行此道者亦需纳捐。由此道向东行约二里,下车步行,向南,经农户数家。东望山坡,坟墓累累,先贤墓即在半山焉(见图14)。乃摄衣披草,缓步而上。所过墓,其有墓石者读之,皆回回人也。墓皆长圆形,不如汉人墓之圆。此山昔时或专为回回之葬地也。先贤墓有二,向南并陈。墓上有亭,亭已坍塌。亭之东北西三面皆有石廊绕之。廊下北面,有阿拉伯文刻石一块,万里特为拓下备存厦门大学。其译义云:
“此墓为昔日传教此方二先贤之墓。贤者当发克富( Facfug)(阿拉伯天子之义)在位时,即来此,有善行,至今尚为人称道。后卒葬于此山,人民怀其德而思之。墓有灵异,其遭运不佳,或抱病不起者,皆来此祈祷二贤保佑,有求必应。每届冬季,常有多人自远方至此墓瞻礼行香,归家无不康健安全,俱叹行千里而不徒劳也。留居此地之回教公会,特集资修墓。尚祈上帝慨发鸿恩,使此二墓永远保存,俾此二贤骸骨不致暴露风雨也。时回教纪元七百二十二年勒墨藏月(第九月即耶稣纪元一三二三年元英宗至治三年)也。"
其旁有汉字刻石一块,同治时福建提督江长贵修墓时所树(见图15)也。其文如下:
“我教之行于中国,由来旧矣。泉州滨大海,为中国最东南边地,距西域不下数十万里,则教之行于斯也,不亦难乎!同治庚午秋,长贵奉命提督福建陆路军务,莅任泉州。下车后,询问地利,部下有以郡东郊有三贤四贤墓告者。初听之而疑其误也,继思之而恐其讹也。公余策马出城,如所告而访之。二岗之上,果有二墓在焉。而不知其始于何代,及为何如人。墓侧碑碣,苔蚀沙啮,字迹漫患,多不可辨,惟我蜀马公权篆时所撰立者。上坟有亭,尚未磨灭,而亭久倾圯,碑仆卧尘沙中,知几历年所矣。竞日爬刮,继以淋洗,始得约略扪读。证诸郡志,乃获其详。盖三贤四贤于唐武德中入朝,传教泉州,卒而葬此者。厥后塍显灵异,郡人士咸崇奉之。明永乐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道此蒙格,曾立碑记。我朝康熙乾隆间泉之官绅迭继修治,马公重修事在嘉庆二十三年,乃其最后者也。然今已五十四寒暑矣。其间水旱兵燹,未尝无之。虽荆棘蒙蔓,不免就荒,而两墓岿然无恙,且适有来官是土之余,以踵马公于五十四年之后。噫!得毋两贤之灵,有以默相之乎!然则西域虽远,其教之能行于中国东南边地也,更无论矣。于是捐廉择吉,鸠工重修,既竣事,志其崖略如此。惟冀后之来者,以时展缮,勿任就湮没也,是则我教之幸,抑亦余所深祷者尔。是为记。同治十年岁在辛未季秋之月下旬谷旦,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盐亭江长贵盥沐敬撰。"横陈地上有小墓一块,文云:
“同治壬申年七月初十日故四川成都六品军功马阿浑永春之墓。盐亭乡愚弟江长贵顿首拜立。!
东面廊下有康熙时修墓刻石,风雨侵蚀,字迹多不可辨,故未抄录。下次重游时,或将为拓出焉。西面廊下有明初太监郑和来此行香之纪念刻石(见图16) -块,文云: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祜。镇抚蒲和日记立。”
万里亦为拓出,备存厦门大学。案:《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不言和奉回教,而此刻石记和来此行香祈桔,和或回教徒也。若他教之人何必来此荒山向异教之枯骨祈保佑耶!郑和刻石之南首,有嘉庆时修墓碑记,其文云:
“岁在著雍摄提格之孟陬,余奉命提督福建陆路军务,来泉州,因知东关外有爸爸墓在焉。按《府志》所载,唐武德中来朝有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此。葬后,此山夜光显发,人因而灵之,名斯墓日灵山圣墓。明永乐钦差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行香于此,蒙其庇祜,立碑记。我朝康熙年间福建汀邵延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乾隆癸卯、辛未孝廉郭拔萃、夏必第等,相继修葺。迄今日久坍塌,募捐俸重修,再建墓亭,悬扁于上,以昭灵爽,用答神庥。竣工行其事而为之记。署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纪勒石。”
万里及艾锷风又为墓亭摄影以留纪念。余披阅《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云:“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示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曝;雨不湿衣;人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日圣墓,日西方圣人之墓也。”(亦见《福建通志》卷四十二)o任神父谓此古墓或为摄思托里派基督教徒,后为回教徒所占有。武德时回教尚未大兴,回教与基督教皆为一神教,敬奉上帝,尤易混淆。并言稍前西班牙神父阿奈资( Arnaiz)在此墓旁发现基督教徒墓石云。吾查《隋书》、《唐书》地理志,隋开皇九年(西历五八九年)置泉州治闽县,大业元年(西历六O五年)改日闽州,三年(西历六O七年)改建安郡,唐武德六年(西历六二三年)复日泉州,景云二年(西历七一一年)日闽州,开元十三年(西历七二五年)改福州;皆即今之闽侯县也。武后圣历二年(西历六九二年)析泉州,置武荣州,沿南安东北五十五里,三年废;久视元年(西历七O O年)复置武荣州;景云二年(西历七一一年)改旧泉州为闽州,以此为泉州,属闽州都督府。开元六年(西历七一八年)置晋江县为之治。此即今之泉州设置历史也。武后以前今之泉州毫无设置,其地当时必为小村落,或竞荒凉,皆未可知。武德距圣历尚有七十余年,外国传教士何必来此小村落传教。故《闽书》所载武德间三贤四贤来泉传教之说,吾颇怀疑也。再查高僧传等书,唐时中国高僧往印度及印度高僧来中国无一人由泉州放洋,或由是登陆。盛唐之时,泉州虽已设置,而对外通商,尚未大兴,回教先贤渡海来华当不至泉,此二可疑也。《唐书》及《太平广记》载长安、扬州(又名广陵亦日江都)、广州、洪州(今南昌)等处波斯大食商胡事情颇多,而绝无一节道及泉州者,此三可疑也。此二墓或为唐末宋初泉州通商兴旺以后之墓也。是否为基督教徒之墓,吾不敢言矣。
古墓前摄影既毕,乃驱车返。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见图17、图18),诚壮观也。神父嘱余辈回车一往观之。既至察之,多半为节孝坊,亦有为官职学位者,什九皆清代之作,明代者偶有之,宋元之坊不可见。诸坊皆横跨大道上,此道即以前之驿道,北至北京,南达广东。神父导余辈回天主教堂。午餐毕,本拟觅人导往南门外,访蒲寿庚后裔.奈因学校假期已满,不得不束装归厦门。艾锷风一人多留一日,吾与陈君万里辞别神父至宽仁铺泉苑茶叶店辞别张苇邻先生。张先生乃厦大附属小学校长张祖荫先生之叔也。万里于离厦时携祖荫之介绍书托招待。张先生昨晚曾至天主教堂访余等,嘱多居一日,至今日又设盛筵以待余等,而余等坚辞别归,有负盛情矣。后乘人力车出南门,过晋江桥,至汽车站。四点时乘车回安海。因有任神父之介绍,乃寓于天主教堂内。主教者为任国珍先生,南安人。万里闻石井镇有郑成功后裔,欲往访之。任先生谓安海镇有郑时雨医士者,即石井郑氏之族人也。因同往访之。郑先生能普通话,问其先人之事,慷慨而谈,大有其先人豪爽之风。石井镇距安海二十余里,三点会人盘据之,非有特别介绍,不易往。石井镇郑氏人凡四五千,同族在台湾省尚众,合之有万人以上。前数年为修谱事,台湾郑氏尚遣人来石井调查。石井今有祠堂,供成功。成功所用衣帽刀剑,至今保存。数年前剑忽不见,后在厦门某日人处见之,方知已被族人某盗卖矣。成功之母日本长崎人田川氏之墓亦在石井。乡人颇多神异寓言。石井对岸白沙镇有成功所用铁炮,遗留海滩,陷没沙中。数年前尝刨刮沙土视之,炮上镌有“英国伦敦”字样,可见是时成功与英国人已有关系矣。时雨先生又谓安海某照相店有成功遗像。谈话毕,乃往该店,托其多印数张购之。成功事迹,见于清代史书,妇孺类能言之,弦不赘述。满清是时兵马强盛,雄视中原,明朝大势已去,而成功独终奉明正朔。擎天一柱,崎岖海上,恃其舟师,抗拒清兵,前后四十年,不可谓不雄矣。吾等生于二百余年之后,瞻仰前代英雄,钦拜之心,不禁油然而生焉。
攻灭郑氏之清水师提督施琅,亦泉州人。泉城内南门大街有施琅之石牌楼(见图19),镂刻施琅之官职。施琅墓在晋江县天花山(见《福建通志》卷四十七)。次日,即十二月三日晨。买舟归厦。登船时适潮涨,故船泊安海码头。
此次游泉,仅观其大概而已。其他古迹尚多,断非二、三日所能了者。例如泉州城南四十里有灵源山,山南有乞雨山,再南有华表山,双峰角立如华表,有万石峰玉泉及云梯百级诸石刻(见《福建通志》卷八“山川”)。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记华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之物也,祀摩尼佛(Mani)。所有石峰、玉泉、云梯、石刻,皆在庵后。该处若能往查访,于摩尼教( Manichaeism)历史或能有新发现焉。惟城外遍地土匪,即东门外回教古墓泉人尚且畏往,况在四十余里之外乎?
(原载《史学与地学》杂志192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