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薅秃”珍贵标本后续:碎片已基本追回

澎湃新闻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大学教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参观时,趁人不备,将多份重要标本(部分标本为孤本)“顺走”。

澎湃新闻11月22日晚间消息称,已采访了该标本馆相关负责人,其表示,经查,该馆目前的确已发现有7种植物、共12份标本因部分被“顺走”而损坏,“顺走”者为山东某高校的一名副教授。

据中山植物园信息中心蒋姓主任与标本馆徐姓副馆长称,由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该名副教授事发当日交还了被“顺走”的标本碎片,但由于没有搜身权限,因而该教授是否仍有隐匿未交还的尚不得知。上述负责人称,植物园正请对方高校协助调查,双方也正在沟通后续处理措施。

对于该名副教授更详细的身份信息及其所在高校信息,植物园表示不便透露。

该副教授携带的信封 图片来源:梨视频

徐姓副馆长表示,这是该馆成立近90年来,除战争年代外,遇到的一起较大的人为造成标本丢失损坏事件。

趁人不备,顺走标本

徐姓副馆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事发在11月15日至16日,该名副教授带两名学生到馆参观查阅标本,16日将近中午,该馆管理人员发现不对劲,随即停止他们的查阅。随后,通过做沟通工作,该副教授当场交出了3份装有标本碎片的取样材料袋。16日下午,该副教授又交还了4份取样材料袋。经比对,这些标本碎片都是取自于那两日其在馆内查阅过的标本。

“通常来访者想看哪个标本,我们工作人员会把标本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让他看,工作人员坐他对面。”蒋姓主任告诉澎湃新闻,该老师应该是趁工作人员不注意,顺手就拿了一些标本碎片。

“纯观赏型的不可能给他看,必须是搞这个研究的专业人员,有介绍信的或者学校打电话来才允许查阅。”蒋表示,一般搞研究的专业人员对于标本都要拿到手上近距离研究,该馆以前很少发生类似被“顺走”的事件。

从网上曝光的图片可以看到,被“顺走”的标本碎片大多是标本的种子花序。蒋告诉澎湃新闻,这些标本碎片可以帮助学者做植物细胞、DNA、形态等方面的研究。

徐表示,事发之后,该馆就全面排查了标本的损失情况,截至今日,已基本确定有7种植物、共12件标本(每一种植物可能有多个标本)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缺失。而“顺”标本的老师交还的7个取样袋则分别装着这7种植物的标本碎片,但由于还未开始修复,交还的碎片是否完整尚且不知。

徐说,被“顺”走的标本中有的在该馆是孤本,有的已有50多年历史。据他观察,标本损伤程度不一,当中有一两份轻微损伤,修复后基本不妨碍后续研究者研究。也有的即便利用已追回的碎片修复,也只能修复70%,“不可能完好如初”。

原件与被破坏后的标本对比 图片来源:微博

尚未诉诸法律,但对该行为“绝不放过”

事发之后,中山植物园一工作人员因为气愤将该事件在网络曝光,消息一出,引起业内外人士的诧异: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为何做出此等行为?

据了解,尽管有些研究没有标本不好开展,但寻求标本的途径不止一个,如去往该标本的来源地寻找,或者通过正规渠道对接标本馆,提出取样申请,经标本馆审核考虑后获得取样。

蒋姓主任告诉澎湃新闻,如果去标本产地寻找,可能要跑很多地方,花费资金时间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到。

而如果通过正规渠道向标本馆提出取样申请,标本馆也要根据标本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允准。

“假如有很长时间历史的或比较少见的肯定是不会批准的,近期采的或者样本多的容易获得的是可以取样的,取样的前提就是不损伤标本,不妨碍后续研究者查阅研究。”徐姓副馆长对澎湃新闻表示,按照这种考量标准,被“顺”的7种植物的标本都不允许取样。

但徐认为,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无论标本多么重要,都不能以破坏标本为前提。每一个标本馆的标本都得来不易,要么是本单位花长时间采集的,要么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还有的是跟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交换得来的。而标本放在标本馆是永久保存的,是方便后续研究者研究的。

负责人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梨视频

尽管中山植物园尚未将该行为诉诸法律,但负责人强调“我们对不爱惜标本的行为是绝对不放过的,像这次肯定要追求过错,通报其单位请处理的。”

网友们在最近几日也纷纷声讨这名副教授:

“孔乙己?原谅我只想到这个人物。”

“孔乙己听了都要打人:我只说过偷书不算偷,你却偷了标本!”

江苏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文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该植物园的标本属于国有财产、公共资源,如丢失其所在的单位应该本着保护国有财产、打击违反犯罪的立场请司法机关介入,否则如造成重大损失则相关管理人员可能担责。

但如果被“顺”的标本碎片已基本追回,且该植物标本不是特别珍稀,可以重新培育制造,那么是否能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也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