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继续上调茅台目标价被上交所点名批评 茅台股价已连跌三天
“茅台每股900元”有多不靠谱
今年股价一飞冲天的贵州茅台在最近三个交易日连续下跌,每股已从719.11元,跌到677.25元,三日市值蒸发超500亿元。与此同时,对茅台预测一路看涨的券商也遭到监管的“棒喝”,刚把茅台目标价上调至900元/股的安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苏铖就接到上交所通报批评,要求其规范发布,避免研报出现夸大、误导性陈述。
前不久,贵州茅台股价持续“飞天”,市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引新华网和茅台集团相继发文提醒股民慎重投资。但是券商仍然普遍看好这只股票,安信证券还将目标价上调至900元/股,而遭上交所点名批评。截至昨天,贵州茅台已经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市值蒸发超500亿元。
事件
“茅台900元/股”的安信证券遭上交所通报
11月20日晚,上交所通报称,安信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苏铖在11月16日发表最新报告观点,将贵州茅台目标价上调至900元/股,并预计“公司在2024年-2025年前后年投放量可达到4.48万吨附近,对应净利润预计会超过740亿元(含系列酒),较2017年预测净利润250亿元升幅约200%。”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中旬,苏铖曾表示,茅台提价较为确定,2025年前后市值天花板1.85万亿。
上交所经对安信证券研报进行审核分析后,初步认为其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相关预测估算客观依据不足。本次研报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及1.85万亿市值空间的研究结论,主要基于对核心产品茅台酒的出厂价提升及销量增加的预测,但该基础假设的客观依据不足且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尤其是提价假设,研报认为,茅台酒已具备提价条件,未来将实现提价,且按照1299元/瓶的“普飞”价格去简单推算2025年前后茅台酒销售额。目前茅台酒的出厂价维持在819元/瓶,前述预测价格较目前价格大幅增加了58.6%。但分析师未在研报中说明提价信息的来源或预测依据,未对价格、销量等预估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进行审慎分析,亦未充分提示相关不确定性风险,可能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其次是风险揭示不够充分。研报基于依据不充分的假设前提,测算出公司2025年前后较高业绩和市值,在公司股价突破700元/股当日调高公司目标价至900元,并维持买入-A级评级。但对于相关风险,仅笼统提示“产量释放不足导致增长难以提速以及提价严重延后的风险”,对于相关预测估算数据的合理性、相关业绩等的可实现性均未进行充分提示,风险揭示不全面、不充分。
回顾
上百家机构给予茅台“买入”评级
实际上,前不久贵州茅台股价涨势喜人,被各大机构纷纷看好,并不断调高目标价。11月16日,贵州茅台收盘价719.11元,涨幅4.51%,成为A股市场有史以来首只700元股票,总市值冲破9000亿元,今年累计涨幅118%。招商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将贵州茅台的目标价上调至725元/股,目标市值9100亿元。而申万宏源认为贵州茅台2018年的收入和利润仍将维持高增长态势,将其目标价调至750元/股。中金公司则将其目标价调高至845元/股。而安信证券也是在11月16日将茅台目标价调高至900元/股,并称2025年贵州茅台目前产能规划下,可预估的市值有望达到1.85万亿上下。
相关数据显示,在近一年内,有119家机构给予贵州茅台“买入”评级,51家机构给予“增持”评级,没有任何机构给予“中性”“减持”“卖出”等评级。
招商证券披露研报认为,近期年度估值切换的部分空间有所兑现,但白酒行业复苏趋势不改,来年高速增长几近确定,年底备货季及“茅五”年度经销商会上,利好因素将会再现,展望来年,一季度报表低基数、春节推迟及行业加速繁荣,板块将再度迎来涨势。另外呼吁各方全面理性评价茅台及白酒行业,警惕负面言论,充分认识茅台在本轮行业复苏中所做的努力及成果,希望行业能更加持续健康发展。当下时点,建议以自信心态坚守优质白酒。
市场
茅台股价已连跌三天
在最近三个交易日,贵州茅台股价连续下跌,每股已从719.11元,跌到677.25元。回顾这三天:11月17日股价大跌4.01%;11月20日,股价跌幅1.61%,成交金额高达59.54亿元;11月21日,股价跌幅0.28%,成交金额高达64.91亿元。三日市值蒸发超500亿元。
今年以来,贵州茅台强势上涨令人瞠目结舌,从334.28元/股,连续突破4个百元整数关口,站上700元高位,整体涨幅超118%。其中,贵州茅台4月中旬突破400元高位,8月14日,突破500元,历时80个交易日。而从500元到600元,贵州茅台只用了48个交易日,从600元到700元,更是只用了15个交易日。
针对股价上涨,11月16日,新华网发表《理性看待茅台的股价》一文,表示目前不存在业绩突飞猛涨的理由,也不对股价突飞猛涨形成支撑。文章呼吁,茅台是A股市场上珍稀的“慢牛”。当晚茅台方面发布公告称“关于公司过高的目标股价及估值均不代表公司的态度”,希望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注意投资风险,理性看待,不要盲目跟风,审慎决策。
文/本报记者 赵新培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