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以前,他还是一个在微博上求关注的普通网友;但之后,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充满光环的“大道”:亦官,亦媒体人,有时又明确地以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干部等名义,现身各大场合,并秀出了多张与省级、厅级领导的合照。
这个名叫林智双的福建男子,命运在今年8月底陡转。彼时,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官网公开否认林智双是机关干部,林智双也被警方带走,其“炒作”手法也迅速引起舆论关注。
连日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多方走访,试图还原林智双借媒体“起家”“扬名”的经历:一方面,他借媒体名义,参加各类活动并与领导合影;另一方面,他撰写带有自己虚假干部身份的报道,向一些媒体平台供稿。部分媒体平台直接刊发,为其光环推波助澜。事后,一些与他打过交道的人也坦言,当初并未严格核实过他的身份真伪。
记者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因涉嫌招摇撞骗罪,林智双已被福州警方逮捕,现羁押在看守所。截至记者发稿时,案件仍在侦查中。
多篇报道称其为组织、纪检等部门干部
“虽然知道他一直比较爱面子,但他冒充政府干部招摇撞骗,(我)还是有点意外。”林智双的一名亲属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林智双招摇撞骗被抓的事情,在福建宁德老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这名亲属说,林智双较早离开村里生活,平时不常与老家亲戚联系,她对林智双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出生于1988年的林智双,其微博更新基本是在2014年及之前。2014年,林智双26岁,微博粉丝不到20个,好几条微博都与“求关注”有关。当年6月,他发了一张身穿深绿色格子衬衫、戴太阳镜的照片,配文是“大家好,我不是明星!赞美了,大家们多多关注!”
后来的另一条微博则是,林智双坐在办公桌中间,做听取报告状,旁边是几名正在做笔记的女生。这些照片的配文是“你好!赞美一个吧!”
与多年以后假冒干部相似,在社交网络上,林智双也对自己进行了“包装”。同样是2014年6月,林智双上传了一张处理过的、有自己照片的某杂志封面,并署名“林智双,联系电话1359982××××,编辑部”。
他的QQ账号昵称是“为人民服务”,头像照片的场景是他站在人大会议记者会前,工作单位写着“福建省委”。
不过,这些社交网站信息,除了林智双本人点赞、转发,几乎没有网友与他互动。
2015年是林智双网络生活的分水岭。记者梳理信息发现,这个当年不过27岁的年轻人,那时至今共在中国网、中国交通在线、搜狐网等网站发表了20余篇报道,其中6篇在署名或正文中称林智双为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或监察部门的干部。
目前发现的最早报道,是搜狐网2015年12月30日刊发的《李春彦:福建宁德霍童溪“青山绿水”论知音传奇》,文章称“纪检监察林智双特别报道”。
此后两年,林智双的官方身份“登场”越发频繁起来。例如,2016年8月,《首届北大清华人大——“福建论坛”在榕举办》的报道显示,林智双署名的单位是“福建省委组织部”。不到一个月,这个身份又出现在中国聚焦民生网的另一篇文章中。
今年6月,“福建第二届智慧城市与网络安全论坛”的报道中,林智双的身份又成了“中共福建省委干部处副主任监察室副组长”;7月,他被报道的职务是“福建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员”。
这些报道不少主题与宁德本地的文化活动有关,有的还配发了林智双本人在会场的单人照,或者与嘉宾的合照。
借“媒体”身份与领导合影
林智双“网络转型”的2015年,宁德媒体人孙封在自己供职的单位见到了他。孙封回忆,那是9月的一天,林智双带着几名乡镇群众找到了他们,想反映诉求。
“他当时一进门就开始给我们递名片,上面印着‘福建省新闻台主任科员’的头衔。”孙封至今感到不可思议,在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这个不到30岁的男青年屡屡用省级媒体领导的口吻对自己和同事说话,要求地方媒体多关注群众呼声,并希望为生活困难的群众公益募捐。
孙封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当时,林智双讲话颇为激动,肢体语言丰富,再加上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对媒体采编流程的不熟悉,让他怀疑起林智双的真实身份,“感觉他不专业,压根儿就不像个媒体人”。
交谈结束后,林智双主动加了孙封及其同事的微信和QQ,并表示“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多联系”。孙封马上找到福州媒体同行核实,并很快得到确认:省台根本没这个叫林智双的“主任科员”。
林智双并没淡出一些宁德媒体人的视野。后来,孙封多次在当地会议及一些活动中见到他,而林智双的表现也越来越让孙封生疑了:不少记者参加活动都是费尽心思找采访线索,“笔头记个不停”,而每次看到林智双,他基本都是在找机会与领导、嘉宾合影。
一些合影在林智双的微信朋友圈晒了出来。与此同时,称林智双为组织、监察系统干部的报道开始传播。孙封注意到,一些突出林智双身份的文章,也出现在林智双的朋友圈里。
多名接触过林智双的媒体人推测,林智双可能接触过一些媒体的外包栏目,对媒体有所了解,但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训练。
这个猜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一张姓名为“林智双”的某广播影视集团工作证上看到,证件载明的部门为某频道的生态类栏目,职务是“采编”。
前述广播影视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他们进行了内部排查,确定集团内部没有叫林智双的员工。公开资料显示,这个生态类栏目的制作单位为福建某文化传播公司。
记者欲联系该公司核实,但实地走访网络公布的公司地址,发现并无该公司的办公场所。
“热心”而“夸夸其谈”的人
各种会议、活动及其报道之外的林智双,继续活跃在一些社交场合。在他的老家宁德市霍童镇,林智双则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
一名开农家乐的老板回忆说,林智双曾去他的饭店吃饭,并自称是记者,可以找一些关系帮忙宣传。后来,林智双带人到饭店吃饭时就说,“这个农家乐能做起来,离不开他疏通关系”,并让老板给每个客人留下名片。
而在当地一名村干部看来,林智双虽然热心,但多是夸夸其谈,做表面功夫,实际上没有他自称的那么大能耐。他告诉记者,有一次,林智双答应帮村里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他说他认识上级领导、肯定没问题,但最终这事儿也没办成”。
“说话夸夸其谈”也是媒体人周伟峰(化名)对林智双的印象。周伟峰是对林智双较为熟悉的宁德媒体人,他称,林智双热衷报道当地大小事件,“这里有什么奇闻,去采访一下,去看一下”,但林智双发表的不少报道不符合采编规律,“做法不专业”。甚至,林智双有一次还私自把周伟峰及其单位一起注明为作者,为此,周伟峰特地提醒林智双“不要做虚假的东西”。
不过,一位曾在霍童镇政府工作的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接触的不少村民都对林智双的热心持肯定态度。下乡调研时,该人士听过一名村民说起之前因没法上户口,找到了林智双,结果林智双几天之后就帮他搞定了,也没听说要了钱财。
对于热心,周伟峰也表示认同,称林智双确实为人热情,“说坏不会坏,讲话正能量”。
如今,不少人都知道了福建省直机关工委的声明。8月25日下午,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官网发布消息,称“‘林智双’不是省直机关工委干部,有关其人新闻报道均为不实信息”。多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发时,林智双是在某要害部门被警方带走的。
前述声明称,林智双涉嫌多次以省直机关工委副主任科员的名义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同时通过各媒体网站、微信群或个人微信向外传播虚假信息,并附有多张与省级领导、厅级领导的合影,造成恶劣影响。
对于林智双假冒身份做了什么、是否有人受到财产损失等问题,今年9月底,记者曾联系有关部门采访,对方表示暂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如有适宜对外公开的信息,会及时向社会发布。
发稿平台称此前不清楚男子真实身份
记者获悉,针对林智双事件,福建省有关部门下发的内部通报称,福建省委领导非常重视,福建省主要领导也对此事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干部提高政治警觉,不要上当受骗。
9月中旬,林智双涉嫌招摇撞骗罪,被警方执行逮捕。案件目前仍在侦查中。
其实,这不是林智双首次被警方控制。记者从闽南一名公安系统人士处获悉,今年3月,林智双也因招摇撞骗,在闽南被拘留。不过那一次,他仅被拘留了5天。
“我们以前就觉得,按他那样的做法迟早要出问题。”孙封说,他毫不意外地发现,与林智双打过交道的人,对其的评价都包含“有官瘾”“不太像真正的媒体人”等。
周伟峰也告诉记者,由于林智双在当地颇为活跃,他和同事都曾询问林智双到底是何身份,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方便透露”。之后,他们也没有再专门去查实。
宁德市一名张姓人大代表则记得,今年7月,宁德举办了一次茶叶宣传活动,作为参展商的他认识了林智双。这名人大代表回忆,活动举办之前,林智双自称是省人大代表,说也想参展。后来,张姓代表觉得不对劲——自己与林智双是一个地区的人大代表,但之前,他却从未见过林智双。
尽管身边的人怀疑不断,但这几年,林智双还是“一路绿灯”,现身福建诸多会议和活动,并把稿件发表于多家发稿平台,让自己的虚假干部身份传播开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林智双的不少稿件,都刊发于某网站的舆情频道。对此,该频道林姓负责人解释称,他此前不清楚林智双的真实身份,而作为通讯员的林智双,与记者也均是线上联系,“那个人根本不跟我们见面,只是把照片发给我们”。
林姓负责人又强调,这个署名为“林智双”的通讯员,与福建省直机关工委发布声明通报的,并非同一个人,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该频道已经删除了有关稿件。
但记者发现,这家网站刊发的林智双的照片,与林智双本人高度相似。对此,该负责人回应称,“反正不是同一个人”。
本报北京、福州11月1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智仁 卢义杰 实习生 谢煜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