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保监管引入人脸识别 医生开处方前要先“刷脸”

海峡导报

▲工作人员在演示人脸识别,需朗读随机产生的一串数字才能完成认证

厦门一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每天上班都须先“刷脸”,验明正身后,才能给病人开处方;若未通过人脸识别核身验证,医生所开处方将无法进行医保结算。

昨日,厦门市医保局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在医保管理领域引入人脸识别核身“黑科技”,打击医保违规行为。今后,“墙上医生”将在厦门无所遁形,就医环境将得到更好的改善,群众的“救命钱”也将更有保障。

问题

医生挂名不做事,甚至“多点开工”

医疗机构聘请的外地医师,明明没来厦门上班,却经常“穿越时空”在厦门“坐堂”开处方;一个多点执业的医师,竟然能在多个地方、多个医疗机构同时开工……

一直以来,这些“墙上医生”是全国医保监管都面临的“顽疾”,只挂名不做事,却天天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

原来,“墙上医生”们是把自己的医保服务口令和权限转借给他人使用,或直接交由其挂证的定点医疗机构掌控使用,根本无法对开出的处方负责。

医保部门表示,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挂证医生获取行业准入许可,其实质是医疗欺诈,冒名顶替蚕食着医保基金,损害广大参保人利益,危害医保基金和医疗安全。

对策

人脸识别新技术,杜绝“墙上医生”

为了清除“墙上医生”,提升医保监管水平,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今年,厦门率先在医保管理领域引入人脸识别核身“黑科技”,打击医保违规行为。

今年6月起,厦门医保部门与深圳腾讯公司、易联众公司等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医保人脸识别核身平台。10月31日,该平台上线试运行。

在平台上,定点医疗机构须上传地理位置,再要求本机构注册医师进行信息绑定人脸识别。今后,医师若未通过人脸识别核身验证,所开处方将无法结算,从根本上杜绝“墙上医生”。

目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主要对象是定点门诊部、卫生所(不含村卫生所)、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务室的医生,全市共有320家定点医疗机构、2454名医生,未来将逐步扩大认证范围。

经过将近半个月的稳步推进,截至11月14日,已有285家机构1497名医生参与了信息采集和认证。

效果

试运行初显成效,查出一批乱象

将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应用于医保监管,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已初显成效。医保部门表示,试运行期间,已发现部分机构存在虚假填报医生信息、医生挂证、申报医生信息不符合规范等违规乱象。

随着医保人脸识别核身平台的应用,厦门医保监管可打“假”、保“真”、筛“疑”,有效杜绝“墙上医生”、同一医生多地多机构同步执业而产生医保费用等异常医疗和骗保行为,构建起安全有效的医保基金防控体系,保障遵纪守法的医生及参保人权益。

对于不参与人脸识别系统信息采集的定点机构和人员,将被列为重点稽核对象,对其数据、费用进行进一步的核实。

“黑科技”揭秘

医生“刷脸”时还要朗读一串数字

医生“刷脸”,要怎么刷呢?通气会上,厦门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信息科科长詹旭宾现场演示了一遍。

导报记者看到,整个“刷脸”过程,借助一台智能手机,登录“厦门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即可完成。

人脸识别认证分为四个步骤:医生信息与微信绑定、活体验证、核对数据库照片、比对机构地理位置。也就是说,整个认证过程实际上包含“刷脸+定位”。

医师每次通过人脸识别核身,超过有效时间所开处方将无法结算,须再次通过人脸识别核身验证;多点执业医师可在多个执业地点执业,但医师在一家定点医疗机构人脸识别验证后,授权有效时间内将无法在另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执业,确保人在机构、费用真实。

那么,会不会有人用照片“刷脸”蒙混过关呢?导报记者注意到,人脸识别的最后一步,医生须现场朗读一串随机产生的数字,确保其为“活体”,方可完成认证。(记者 钱玲玲 文/图)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