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一对80后夫妻,离开北京,在苏州太湖边的东山开了一家私人书院,尝试学校教育的另一种可能:穿汉服读经典,不学数理化。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各种中英文经典和各种礼仪。书院神奇地招满了学生,很多父母把孩子送过来接受传统读经教育。”留言区里,网友们展开了热议,有人点赞,有人吐槽。更多的人则认为作为一种课外兴趣班,这种书院开了也没毛病:
图片来源:微博
而对相关信息进一步检索则可发现,这家书院其实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办了。针对其教学形式,网上也不时会有报道与宣传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
据书院官网显示,这家书院至今依然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读书班等类型的活动。研修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研读和传统武术、中医养生、射箭射艺等方面的研习。通过这些研修,旨在引导学员进行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回归:“实现耕读之生活方式”。在配套设施上,设有菜地、果园,“学员可体验耕种劳作之苦乐”,还有“开放式图书馆及影音厅,学员可游悠于文、艺之海”。
书院官网对于环境的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
从2017年书院的一则夏令营招生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夏令营共开设两期,每期21天,具体安排为第一期研习《易经•系辞》,第二期研习《孟子•告子章句(上下)》。费用为每人每期4800元。招生对象为6-13周岁儿童,要求自理能力强,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不过,在注意事项中也附加说明了这些教学要求: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读经班”、“国学班”问题的讨论并非新闻。各种不同的看法与声音也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并思考国学在当代传承的相关问题。一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这个书院的做法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在高墙之内开辟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空间来讲国学,这种行为似乎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区隔开了。正如民国时期章太炎等学者认知到的那样,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于它可以亲和地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政事日用”等层面,进而成为形塑个人价值观念的力量。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不一定要效法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当代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力量,形成文化认同与基于这种认同的文化话语。
(观察者网综合“头条校园”、“腾讯教育”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