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聊聊新农村故事 乡村也可以如此美丽

济南日报

田间地头聊聊新农村故事乡村也可以如此美丽

美丽的西子顺村绿树成荫。(李鹏 吴磊 摄)

田间地头聊聊新农村故事

一个温暖的秋日午后,前大峪村的老人正在日间照料中心悠闲地晒着太阳。(李鹏 摄)无人植保机(钱堃 摄)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建设逐步加快,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作为农业大市的济南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田里,粮食丰收;地头里,贫困户纷纷摘穷帽。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渐渐变成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经过这些年,济南的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济南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贫困户又有什么脱贫故事?本报记者在象征着收获的金秋时节来到我市的田间地头,与农民、农业还有农村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留住“绿水青山”

乡村也可以如此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赵大爷已经在平阴县锦水街道办事处西子顺村生活了50余年,他感慨地说:“家乡变化真大,做梦都没想过俺村能变得这么好!多亏了董书记啊!”他所说的“董书记”,就是2017年以前担任该村“第一书记”的董伟。作为济南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董伟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而他也走出了一条“林业特色”的乡村扶贫之路。

董伟说:“想要把西子顺村建设好,要利用县里和街道的政策,发挥帮扶单位优势,从‘清理脏乱’入手,先把绿化搞好再说!”

10月24日,记者在西子顺村看到,村民家门口的“自留地”不见粮食、蔬果的身影,全部被绿植“霸占”。村道两边全部是大叶女贞、国槐,还有樱花,谁能想到这是贫困村,分明就是一座旅游村。据了解,董伟与村两委的干部们对村庄进行了大改造:组织机械人工,对村庄内外所有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对村中心150米的排水沟进行了整修;对街道两侧和主要节点进行了绿化美化,先后种植各类苗木4500余株;铺设路沿石1100米;整合市交通委、市林业局项目资金,对村庄尚未硬化的街巷实施了全面硬化,共完成道路硬化总长度1900米;完成了村南山生产路硬化400米。目前全村已经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路面户户通,方便了村民群众出行。为解决村民夜间进出安全照明问题,安装了40瓦LED路灯25盏。建设村南口健身小广场300平方米;利用村集体一处闲置空地,投资40万元,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健身小游园1处……

针对贫困户,董伟与村“两委”商议,将西子顺村4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细化,先是为36户贫困户栽植了50余亩优质核桃苗木,再铺设村南机井供水管道1000余米,实现了坡耕地机井灌溉配套。最后追加一条“平稳方案”:为8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27千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确保他们有收入。目前,西子顺村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核桃成活率在90%以上,光伏发电项目已经使贫困户获得收益。

“‘蜕变’!绝对是‘蜕变’!”看到记者采访,“驴友”黄先生凑上前来如是说。“我还以为走错路了,这哪是印象中的乡村啊,简直就是小花园呢!”他说,他会再“招募”一些同行者,大家相约来村里看一看、走一走,共同享受“美丽乡村的新鲜空气”。

“要响应党的号召,一定把青山绿水留下,给子孙后代留足生存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董伟如是说。

专业化统防统治

农村也有“创新革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对于农业领域来说,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成果创制为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对接服务为内容,为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春天,在商河县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台子刘片区,3架直升机和6架植保无人机翩然起飞。它们时而悬停、时而转动,不停变换着速度与方向,“腹下”喷出丝丝药雾,均匀地洒在麦苗上。

“现在政府帮忙防治病虫害,就好比土地有了‘保姆’照看,俺们省心多了。”56岁的赵广田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俺们都是背着药箱喷洒农药,不仅效率低,对人体还有伤害。现在有了无人机,喷洒农药浪费少,均匀度高、雾化好,减少了用药成本,降低了农药残留。”他说,无人机1分钟就能喷洒1亩地,人工根本没法比。

“‘统防统治’能够喷洒均匀,覆盖面广,省力省时还省钱。”商河县怀仁镇闫家村村农民闫敦福高兴地说。今年,闫敦福流转了村里100多亩地,成立了顺心家庭农场。他介绍,过去用背负式喷雾器喷药需五六个小时,现在用大型喷雾器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仅需 20多分钟,就能完成农事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新型植保施药器械,加强防治组织管理,做好技术指导相关工作,借助“中央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省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示范”、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的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发展向好。

截至去年底,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总数达136家,两个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百强服务组织”,服务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6家,日服务能力在50万亩以上,大中型植保机械数量3000余套,从业人员5000余人,应急防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每年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在230万亩以上,挽回损失18.63万吨,为全市农业增产增收作出巨大贡献。

打好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老人老有所养

10月25日,济南的土地上到处洒落着金黄色的光芒,遍地的黄叶仿佛诉说着它一年的历程。

在平阴县孔村镇的市定贫困村前大峪村日间照料中心里,几位老人正坐在阳光下悠闲地聊着天:“老黄,听说昨天你住这里了,暖和不?”旁边一位老人得意地说:“可舒服呢,晚上还能看电视。咋,你羡慕啦?”

这位住宿的老人名叫黄元余,今年61岁,是村里一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同时也是一位孤寡老人。该县编办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苏广秋说,村里像黄元余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因为该村距离平阴县城较远,穷困的现状更加严峻。“这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发展产业较为困难。但是脱贫工作还要做,这个村重点攻坚对象就是这些无人照料的老人。”

通过苏广秋的努力和争取,今年6月,该村村民盼望已久的养老房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养老院,凝聚着苏广秋不少心血。“通过县编办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

持,村里筹集了 95 万余元的资金,建设了一共960平方米的养老院以及日间照料中心,聘请一位贫困户照料老人,还有一位具备相关健康资格的厨师给老人做饭。养老院30张床位以及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可以辐射至周围5个村的老人,共计可有40位老人受益。”

黄元余老人的手部有残疾,无人照料,他说以前的日子过得“苦”。“俺还有个哥哥叫黄元泽,今年67岁了,年轻时穷,娶不上媳妇。如今老哥俩相依为命,别说对方,连自己都很难照顾。多亏了苏书记给俺们争取的政策,让俺们有了希望。”黄元余说,如今他每天和哥哥回家住,早上就来,一天三顿饭,和邻居们拉拉呱,生活过得很滋润。“一顿饭两三块钱,有肉有菜还有汤,住就不花钱了。”

记者仔细参观了崭新的照料中心,新建成的养老房共10套,面积450平方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0平方米,设计床位40张,据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这也是全县唯一一所集养老和日间照料为一体的双功能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有公共餐厅、洗澡间、厕所等配套设施,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餐)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餐饮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为老人们提供一个白天相聚交流、互助互娱,晚上想住即住、回家自便的场所,全面解决了半边井、王楼等周边5个村“五保”、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生活和养老问题。

“俺对象身体不是太好,不能下地干活,重体力活也都干不了。现在孩子还上学,俺真不知道该咋办。”回忆2015年时家中的情形,章丘区宁家埠街道大桑树村村民孟凡华仍然记忆犹新:“家里就那么点地,种粮食也换不来几个钱,别说孩子的学费,就连日常开支都是问题。”

贫困的生活让孟凡华一家陷入困境,但宁家埠街道办事处下派“第一书记”张伟却给了孟凡华生活下去的希望。“张书记给俺分析市场行情,说现在草莓销量不错,而且产量高,俺们村的土地又适合种草莓。最后,还帮俺们上了草莓的扶贫项目。”孟凡华口中的张伟,是原先宁家埠街道办(当时为宁家埠镇政府)下派该村的包村干部,现转任第一书记,由于长时间驻村,对于村里情况非常了解。

在张伟为孟凡华流转了土地之后,又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建立了农业大棚。

“种草莓不累,还能提高收入,现在一年纯收入能到6000元了,生活也越来越好。”她说,孩子马上大学毕业,将来全家人的日子,甜着呢。

(本报记者李鹏 钱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