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一些佛像被摸得黝黑发亮:有游客不听告示想沾佛气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庆中秋8天假过半,想必很多朋友要么依然在拥抱“诗与远方”,要么还在人群中张望。全国各大景点纷纷迎来客流高峰,文明旅游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个景区的游客行为是赏心悦目还是“辣眼睛”呢?

龙门石窟一些佛像被摸得黝黑发亮,有游客不听告示想沾佛气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佛像被摸得黝黑发亮。东方IC 资料

先去洛阳龙门石窟看一看。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景点之一。这里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成千上万,每年都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不过,就在黄金周期间,一些雕刻精美的佛像却惨遭“黑手”,被游客轮流抚摸,整个佛像被摸得黝黑发亮,上演现实版“被路人转黑”。

记者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看到,石窟内的佛像,大多都有护栏保护,而一些石窟外面的小佛像有的可以被游客轻易触摸到。尽管景区内的广播里不断重复的播出着请勿触摸佛像的告示,但还是有一些佛像被游客触摸的由白变黑且油光铮亮。有的即使加装了保护网,依旧阻挡不了游客的触摸。

游客王女士说:“有人摸,有人不摸,但是摸得人他也不是想搞破坏,可能是太喜欢了,不过要是从文明旅游角度来说,这样做也确实不对。”

这些被人手摸得黑黝亮的佛像大都集中在龙门石窟西山主景区的栈道观景崖壁上,采访中一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靠近游览栈道的被游客触摸的黑黝亮的佛像,也都是过去数十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甚至一些旅行团队把这个作为景区参与活动向游客推荐,因此常常能看到一大团人围在很窄的栈道上沾佛气。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小峰介绍,“过去龙门就是一个朝拜的地方,作为游客来说也不全是破坏,他想沾沾福气,但是从保护角度来讲,龙门从技术上、防护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景区旅游线路太长,靠路边的地方游客带着朝拜的心理去摸一摸。今后希望广大游客爱护我们的石窟,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流传更久远。”

虽然在节假日的出行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但大多数的市民还是能够做到文明出行,在景区中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都会主动的将垃圾扔到果皮箱中,市民徐女士说,她希望让本次旅程成为孩子的新课堂,“环保主要是靠大家,自觉行为维护的,人人都关注一下,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坐标来到祖国西南,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成都,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各大景区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独具风情的宽窄巷子,自然是受到大家的欢迎。位于宽巷子37号“记忆四川”内的一个景观池,成了大家必游的“网红景点”,不大的水池,游客经过此处纷纷驻足拍照,记者在现场看到,池底的鹅卵石上,已经堆积了不少被投掷的硬币。周围仍有不少的游客,正在往水里投硬币。然而,在水池周围的围栏上,明确有标示“禁止投币”。

文明旅游既不缺约束指南,也不缺法律规范,但一些游客的表现着实愧对“文明”二字。要让文明出游成为常态,首先就要让文明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

上午9点,在宿迁市项王故里景区,记者发现不少游客都随身携带了塑料袋。

游客1:带很多的袋子,甚至在车里的垃圾都会扔在塑料袋子里,随手下车的时候扔在垃圾箱里,这些都是必备的,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游客2: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扔在垃圾桶里,有序排队,因为这样可以保护环境。

得益于大家的文明行为,记者在景区以及周围的区域内几乎没发现什么垃圾杂物。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尽管游客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但景区方面仍然安排了20名工作人员负责景区的环卫保洁和文明引导。景区工作人员毕苏侠说:“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扫一圈都是垃圾,现在几乎扫都是一块、半块的了,很少。”

此外,记者在宿迁市各大景区的主要出入口、停车场等地也看到,关于文明宣传的展架、道旗和宣传牌随处可见,LED大屏上循环播放《宿迁文明20条》短片和标语,提醒游客文明旅游、文明出行。游客李显华告诉记者:“我发现在宿迁的文明旅游,车让人这一点做得非常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文明旅游就是给所有的游客感觉是不一样的。”

文明过节是在遵循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现代的旅游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行程,而是享受文化的过程,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大家共同的尊重和维护。提升公共意识,涵养公共文明,要靠公民自觉,也有赖社会扶助和国家政策引导。校准文明的刻度,提升文明旅游素质,让文明出游成为长假期间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