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文学重口味没营养 学生阅读遭遇“亚健康”

中国青年报 

重口味没营养带剧毒 学生阅读“亚健康”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王先生摔了两回儿子的手机。第一回是因为儿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玩游戏,第二回是因为儿子只看网上的小说不看家里成摞摆放的图书。

阅读不是“看闲书”而是“正经事”,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头阅读已经成为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的“标配”,同时,拥有快速阅读的能力也成为其他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必备技能。

凡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就是家长极为重视的,这是当代家长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当家长们按照专家、名师、名校列出的书单搬回各种图书后发现,再精美的图书也难敌一个小小的屏幕对孩子的诱惑。

于是,很多“00后”“10后”的家长开始与互联网、与手机“抢夺”孩子。

但其实,纸质书的天地也并不是净土一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网络信息确实“有毒”,但是有些纸质书也同样“带毒”。

拦不住的,“地摊文学”重口味

一只满是鲜血的手上血液正顺着食指往下滴淌,下方十几只苍白僵硬、无皮肤肌理的手同时伸向血手,似乎想要抓住血手流下的血液。暗黑的底色、白色的人手、鲜红的血液构成了书本封面的主色调。

这样一本书出现在上海某初中校内图书馆的书架上,近似于宗教名词“七宗罪”的书名吸引了陈中的注意。刚初中毕业的陈中同学借了这本书。

内页上的内容简介和封面一样耸动,“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者、异装癖、非主流少年、碎尸凶手、流浪汉、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乞丐、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诡异绝顶的十大凶案:地窖囚奴、雨夜幽灵、人皮草人、色狼传说、精神病院、肢体雪人……”

在豆瓣读书上搜寻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典型地摊文学水平”“文笔真心差”“各种毫无逻辑不合常理”“作者文学素养较低”等负面评价比比皆是。不过,像这种含有暴力血腥内容且文学性较低的恐怖小说在中小学校里的图书馆并不乏踪迹。陈中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相同类型的书目在他们学校图书馆内尽管不多但也能找到,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触目惊心、惊悚的封面,书名中都带有诸如“诡异”“离奇”“禁忌”或与尸体、鬼怪有联系的字眼。

除了学校图书馆,校外图书馆也是中小学学生常光顾之地。安徽省的初二学生王力经常到所在城市唯一的图书馆看书,“一层有儿童区,但是图书馆的其他区域没有年龄阶段的详细分类,任何人都可以在里头看书。”王力说,自己什么都会看,至于恐怖小说则天天都会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越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是特别成功的学生,越愿意在阅读中寻找刺激。据他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目标、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即使看了含有不良内容的书,相对更有抵抗力,甚至可能没兴趣继续阅读。相对学习兴趣不大、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太多闪光点的孩子,则更有可能通过接触猎奇的信息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不少玄幻、仙侠虽好读却“没营养”

上了六年级的晓梅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暑假里纸质书的阅读量超过了百万字。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少于145万字,晓梅一个暑假的阅读量并不低。

但是,仔细翻看晓梅的阅读书目发现,除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晓梅的阅读量主要是3本《三生三世》贡献的。

当前,各种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已经呈现“霸屏”之势,由此热销的书籍虽然是纸质图书,但是其实质就是网络文学。

“别的影响先不说,网络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全都是由短句子组成,这类东西读多了孩子将来不仅很难写出严谨、工整、优美的长句,就连读懂长句都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正在致力于青少年阅读研究的付平说,过多阅读网络文学不仅降低孩子的阅读品位,而且也会伤害他们的文本理解,也就是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素养,连孩子的应试能力也会伤害。

有媒体曾撰文批评了同类型的网络仙侠小说“架空现实伦理”,也有学者批判这类玄幻文学装神弄鬼,其价值世界是混乱而颠倒的。

虽然这类玄幻、仙侠类的图书没什么营养,但是却非常吸引孩子。

2015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少年儿童数字阅读状况的九大发现》,其中一条便是“网络小说及其衍生品接触率高,少数出现阅读网络小说成瘾的症状”。50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3%的少年儿童阅读过网络小说,66%的少年儿童每周阅读网络小说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超过3小时的有17.4%,45.2%购买过网络小说纸质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百度贴吧里“逛了一圈”,发现该贴吧的人数近35万,在里面发帖的大部分自我介绍是“楼主马上初一了,明天期末考”“楼主是一名刚上初一的学生”“本人是小学生”以及各种“学生党”。

而像这样的书也是图书馆书架上的“常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某图书馆发现此类书通常封面破损较多,甚至出现散页的现象,看上去经过多人手中被多次翻阅过。

爱情小说需“分别对待”

对于几代家长一直严防死守的爱情类小说,专家反倒没给强烈的否定。“要另当别论”,孙宏艳说,因为言情的东西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都有,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大学生看琼瑶的言情小说,而现在也有当代的言情小说,如果单纯只是言情,一些相对比较纯美的小说中学生是可以读的。“尤其是到了青春发育期,即使不让孩子读,他们也会在图书馆或者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书去读”。

正在英国念大一的林圆圆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小学时光,对看过的言情小说书名记忆犹新,“当时甚至写作文都会模仿这些小说的文风,到了初高中则觉得这些东西太幼稚了。”

家长的态度则与专家有较大不同。

“现在的言情小说与以前的也有很大不同,我们当年‘追’的那些琼瑶小说,真的打动人心,现在的小说不打动人心只打动眼球。”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王岩中说,尤其是在一些“霸道总裁”类型的小说,感情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充满了“用钱”+“用强”的统一套路,不仅不能让孩子体验到纯美感情带来的“怦然心动”,反而让孩子产生“感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错误认识。

“对于这类图书,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孙宏艳说。

对于言情类小说,重要的不是“堵”而是“疏”。言情小说女生读得比较多,因为女生发育得较男生早一点,更早地对爱情产生憧憬和想象,读这些书其实也是让她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或者情感上得到寄托。刚刚上初一的女生冯怡说,“其实自己喜欢看言情类的小说并不是想跟书里面学,就是觉得跟着书里的人笑过、哭过挺过瘾的。”

“家长最重要的在于怎么引导中学生在青春期对友情、爱情及朋友交往各个方面的看法,同时这也涉及阅读分级的问题,就算是中学的低年级和高年级要读的书也不一样,需要在管理安排上更细致人性化,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孙宏艳说。

其实,不仅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社会上图书馆的管理员、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未成年人时,首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师长。当孩子要选择图书时,都有责任去鉴别什么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另外,孙宏艳还提出要建立严格的阅读分级制度,“不同的书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从出版社、作家等全社会的角度去设立一个阅读分级的国家标准”。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