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楼红砖砌筑,南薰楼直冲霄汉,龙舟池出江入海……集美学村这些卓有特色的建筑共同融汇成厦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厦门时曾感叹:“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学校。”
倾资兴建这个美丽学村的人,就是南洋侨领陈嘉庚。这些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的建筑也被称为“嘉庚风格建筑”,如今仍是厦门城市规划建设中“美的参照”。
自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以来,祖籍厦门集美的陈嘉庚在集美先后出资兴办了幼儿园、中学、师范、商科、水产、农林、航海等各类学校,被称为集美学村;后又倡办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在那个国困民艰的时代,厦门竟成了一方教育桃源。
“虽然我当时家境不好,但还是如愿进了航校。”任镜波1954年毕业于陈嘉庚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今年84岁的他现为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在海权不振的旧中国,除了福州船政学堂之类的官办航校外,个人兴办航海学校尚无先例。陈嘉庚回忆1920年建校时写道:“此种学校闽粤均未有开办,恐招生不易,故待遇同师范生,学膳宿均免。”除了免学费和住宿费,家庭贫寒的学生每月还补贴几元零用钱。
创办学校、兴建校舍、资助学生,集美学村当年的这些经费都由陈嘉庚一人维持。
时至今日,就读海上专业的学生大多仍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上个世纪90年代,任镜波曾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蹲在墙角啃馒头的学生。“这个学生只吃两个馒头、喝喝开水就算一餐,但他自尊心强又怕人看到,所以不在食堂里吃。”当年在陈嘉庚资助下完成学业的任镜波,感到既痛心又无力。
后来任镜波随校长访问泰国,校长希望为新成立的集美大学募集建设资金,任镜波心里却仍然记挂着航海学院那个一餐饭只吃馒头的学生。他们来到泰国的福建会馆,乡亲们的财力不足以为学校建楼,于是任镜波呼吁乡亲们帮助集美的贫困学生。当场募集到的20万元,成为集美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助学金。
从此以后,任镜波为筹集助学金四方奔走。13年来,共募集825万多元助学金,惠及集美学村中各个学校,已帮助5328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嘉庚先生说,‘兴学乃国民天职’,我就是在尽自己的那份职责。”任镜波说。
陈嘉庚从21岁就开始倾资办学,1919年宣布兴办厦门大学时,他公开认捐400万元,这个数目是他当年资产总额的两倍。
1926年之后,陈嘉庚在南洋的公司每况愈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情况更为窘迫。有人建议他停止集美、厦大两校经费,集中力量维持企业经营,但陈嘉庚拒绝道:“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两年之后,企业濒临破产,他为了继续维持两校运营,卖掉了自己在新加坡居住了五年的别墅,“卖大厦办厦大”传为佳话。1932年,连利息都支付不起的陈嘉庚仍然为集美学校汇去23万元经费。
黄炎培曾经称赞陈嘉庚“毁家兴学”,但陈嘉庚却反对这种说法。长期研究陈嘉庚的学者陈经华解释说:“陈嘉庚坚称企业倒闭与办学无关,因为他怕别人听说后,再不敢出钱办教育了。”
陈嘉庚坚持自己的信念办学,而这种信念传承了下来。走进厦门大学,建文楼、克立楼、恩明楼,直到芙蓉湖畔“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石,都是由厦大海内外校友出资捐建。去年厦门大学95年校庆,校友们共向母校捐赠超过3亿元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奖教学金、鼓励创业。
在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时常能见到一位端着相机为游客拍照的老人。今年77岁的杜成国出生在印尼,13岁时回到集美中学念书,退休后来到香港生活。作为摄影记者的他,一生拍照无数,最珍爱的一张就是他与陈嘉庚在集美鳌园的合影。
杜成国在2011年向集美中学捐款338万元帮助建造了三座新楼,后来又拿出80万元设立“杜成国助学金”,他在集美学校的捐款总额超过了500万元。为了给母校捐款,他辛辛苦苦靠摄影赚钱,并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杜成国不抽烟、不喝酒、不泡茶,夫妇两人每天的花销很少,住所里简陋到连冰箱都没有。
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也是厦门这座城市靓丽的名片。斯人已逝,黉宇如新。陈嘉庚走了,留下了这两座美丽的校园。他一生所奉行的“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至今依然回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依然铭刻在赤心学子们的心中。(记者 康淼 徐泽宇)